近期,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企業Figure AI突然宣布與OpenAI終止合作。這一決定由Figure AI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Brett Adcock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宣布,他同時透露,Figure在自主研發端到端機器人AI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計劃在30天內展示一些前所未有的創新。
回顧去年2月底,Figure AI曾宣布與OpenAI攜手合作,共同開發針對人形機器人的下一代AI模型。這一合作旨在結合OpenAI的研究實力與Figure AI在機器人軟硬件方面的深厚理解,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語言處理和推理能力。
然而,合作的破裂似乎并不意外。就在今年1月31日,OpenAI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交了一份關于人形機器人的商標申請。去年11月有消息傳出,OpenAI正在重建其曾在2020年解散的機器人團隊。這些動向無疑加劇了雙方合作的緊張局勢。
OpenAI在AI研究和部署領域一直保持著對具身智能的高度關注。除了與Figure AI的合作外,OpenAI還投資了具身智能初創企業1X和Physical Intelligence。1X是一家總部位于挪威的實體機器人公司,其最新一代NEO產品已在歐洲和美國進行實地測試,展現了較高的完成度和泛化操作能力。而Physical Intelligence則專注于研發能夠驅動多功能機器人的AI模型和算法,旨在實現實體世界中的智能化變革。
不過,OpenAI在進軍具身智能領域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硬件制造與軟件開發之間的差異、如何有效整合軟硬件資源以及如何在投資者和參與者之間找到平衡等問題,都是OpenAI需要面對的難題。這些挑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OpenAI與Figure AI之間的合作。
與此同時,中國AI創業公司DeepSeek推出的R1模型在近期搶走了不少風頭。R1是一個高效的開源推理模型,全球用戶都可以免費獲取、重新訓練和定制。由于其寬松的MIT許可協議和免費的應用及網站服務,R1在消費者和企業市場中迅速走紅。微軟和亞馬遜等巨頭也急于將R1的變體引入自家云市場。相比之下,OpenAI的o3模型雖然強大,但運行成本高昂,單次任務費用超過1000美元,即使低計算版本的o3每個任務的成本也達到了約20美元。
DeepSeek-R1的性價比引發了人們對OpenAI投資回報率的懷疑。有用戶指出,DeepSeek R1 100%開源且比OpenAI o1便宜96.4%,同時提供類似的性能。這一對比無疑讓OpenAI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受到了質疑。
在具身智能的實現過程中,大模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Figure AI在與OpenAI合作時采用的是分層決策的路徑,通過不同的神經網絡協作來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實時響應能力。然而,Figure AI創始人Brett Adcock認為,要在現實世界中大規模解決具身智能問題,必須建立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為特定硬件提供動力。這一觀點揭示了Figure AI與OpenAI在合作中的關鍵分歧。
據了解,實現具身智能有兩種主要路徑:分層決策和端到端的神經網絡系統。分層決策通過不同的神經網絡協作來提高系統的靈活性,而端到端架構則通過單一神經網絡將輸入任務直接映射為控制信號,形成從輸入到輸出的無縫連接。然而,端到端模式需要海量數據驅動,這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智元機器人在研發機器人具身智能大模型方面也有著積極的探索。為了提升機器人的泛化能力和適應復雜環境的能力,智元機器人計劃在2024年下半年部署上百臺自由機器人進行端到端的數據采集。同時,AIDEA平臺也計劃在同年第四季度對外上線。
對于分層決策和端到端模型在具身智能實現中的優勢與劣勢,樂聚機器人董事長冷曉琨表示,兩者各有千秋且未來可能會呈現融合發展的趨勢。他擔心的是不恰當的分層解耦可能會在信息傳輸過程中造成限制,導致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因此,在目前的實踐中,樂聚機器人還未采用直接的端到端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