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舉行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新時代學校高質量發展名校長論壇”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知名學校的校長與教育行業專家,共同探討基礎教育在數字化時代的變革之路。此次論壇由教育數字化行動百校聯盟攜手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及科大訊飛公司共同組織。
論壇現場,多位重量級嘉賓發表了深刻見解。教育數字化行動百校聯盟理事長、北京十二中聯合總校前校長李有毅強調,教育與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引領全球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而校長們需敏銳捕捉技術帶來的機遇,推動教育創新,同時保持清醒,確保技術服務于教育的本質。
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及高級副總裁聶小林分享了科大訊飛在智慧教育領域的愿景,表示公司將與教育工作者緊密合作,致力于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者、教育者的賦能者、教育公平的推動者及智慧教育生態的橋梁,為學校提供能夠切實解決教育難題、易于操作的技術與產品。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西北師范大學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郭紹青教授作了題為《AI驅動課程邏輯重構》的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正促使課程要素發生多方面變化,如教育智能體的引入、內容的動態化與個性化、學習環境的智能化等,同時推動課程邏輯從線性結構向混合結構轉變。
在圓桌討論環節,多位校長圍繞“AI素養培育:面向學生和教師的智能時代關鍵能力建設”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合肥市第一中學校長吳英明提出,教師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應在保持學科本質和育人初心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文化理解力、科學思辨力和價值判斷力。
廣東省電化教育館數字教育部主任楊明歡則主張,學生應構建理解原理、鍛煉思維和明確底線的三重能力,教師應扮演設計師、指揮家和守門員的角色,將AI思維融入各學科教學,并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的AI素養。
長沙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張華認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迎接AI帶來的挑戰時,都應掌握“會用、善用、不濫用”的原則。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第三小學校長王曉強調,AI時代應引導學生成為技術的創造者,而非僅僅是使用者,并明確AI是為教師賦能,而非替代。
論壇為校長們提供了一個思想碰撞與經驗分享的平臺,與會者紛紛表示,將以此次論壇為新的起點,深化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確保技術真正服務于教育的核心價值,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