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之下,傳統學科領域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外語專業便是其中之一。近期,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一則公告引起了廣泛關注,該學院計劃自2026年起停止招收英語口譯和日語口譯專業的研究生。這一決定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25年,湖南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及山東大學等高等學府便已宣布,將停止俄語語言文學博士研究生的招生。
事實上,外語專業的調整在本科階段早已悄然展開。據統計,全國范圍內已有超過百所高校削減或取消了外語專業的設置。例如,2018年,“211工程”院校中國傳媒大學便取消了波斯語等十個本科專業。而到了202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更是發布了撤銷英語等六個本科專業的公示,成為首個在“985工程”高校中提出裁撤英語專業的先例。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知名學府也紛紛加入到這一行列,宣布停招或縮減部分外語專業。
這一系列舉措無疑反映出外語專業在當前教育環境中的尷尬處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專業設備已經能夠實現實時翻譯功能,這對外語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構成了嚴峻挑戰。部分觀點認為,隨著AI技術的日益成熟,人們學習外語的必要性似乎正在逐漸減弱,甚至有人提出,未來或許將不再需要額外學習英語等外語。
面對這一現狀,社會各界對于外語專業的未來走向持不同看法。一方面,有人擔憂外語專業可能會逐漸邊緣化,甚至面臨消失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盡管AI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工翻譯的工作,但外語能力在跨文化交流、國際理解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語專業應當尋找新的發展方向,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外語專業的教育者和學生們也在積極探索轉型之路,試圖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無論如何,這一變革都預示著教育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外語專業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