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及阿里云創始人王堅,近日接受了彭博社的深入專訪,分享了他對人工智能(AI)發展趨勢的獨到見解。王堅以其深厚的心理學背景和對AI的早期接觸,對AI的演變及其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提出了深刻觀點。
訪談中,王堅首先質疑了從AI到通用人工智能(AGI),再到超級智能(ASI)的傳統進化路徑。他認為,這三者并無本質區別,而是一個能力持續增強的過程,就像人的成長,從幼兒園到博士,雖然能力在增長,但難以界定哪一階段是根本性飛躍。
王堅強調,當前的AI技術、服務與產品大多未能觸及技術的核心本質。他以ChatGPT發布后涌現的眾多新事物為例,預測其中大部分可能在5至10年內消失。他認為,中國AI技術的進步并非依靠單一企業,而是由DeepSeek、阿里巴巴、月之暗面等企業間的良性競爭共同推動。
王堅將AI競賽比作一場馬拉松,指出行業仍處于早期階段,尚未形成真正的壁壘,新玩家仍有大量機會。他認為,中國在底層模型上與國際的差距并不大,下一步應更專注于應用的探索。他提到,AI技術的真正挑戰在于創造力,而非算力。目前,基礎模型如Qwen和DeepSeek已足夠強大,遠超GPT-4,關鍵在于如何為這些底層技術開發創新應用。

回顧阿里云的創立歷程,王堅表示,云計算作為一門技術驅動的生意,憑借其作為各行業基礎設施的特性,有望在未來50至100年內保持如電力行業般的持續繁榮。他提到,阿里云CTO周靖人是阿里15年前招聘并培養至今的,對于仍處于早期階段的AI技術,盲目的人才爭奪并非制勝關鍵,找到有創新潛力的合適人才才是核心。
王堅還分享了他對AI對人類思維方式的深遠影響。他認為,算力的提升將徹底改變人們規劃任務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他提到,當人們擁有百萬倍算力時,做事和思考的邏輯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正如交通工具的變革影響了人們的出行規劃。
在談到中國AI市場時,王堅表示,中國市場不僅是一個銷售產品的傳統市場,更是一個新技術的試驗場。中國市場擁有探索數百萬種AI可能性的機會,盡管其中大部分技術和產品可能最終會消失,但這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幫助人們探索了技術的邊界。
王堅對中國AI創新周期的快速性表示贊賞,同時指出,一個組織或個人不可能長時間保持極快的速度。他認為,中國AI領域的競爭是健康的,因為它促使人們不斷迭代技術,變得更加具有競爭力。他強調,AI競賽是一場馬拉松,短期的勝負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持續的創新和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