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各地再度掀起了一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城市間的“搶人大戲”再次上演,為吸引各路精英,各地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殺手锏”。
2025年,這股“搶人風”不僅席卷了眾多二線城市,更將一線城市也卷入其中,使得競爭態勢空前激烈。廣州南沙區推出的政策尤為引人注目,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免費住宿、面試路費補貼,以及連續30個月、根據學歷不同每月1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生活補貼。蘇州則針對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人才,提供了最高可達1億元的項目資助和1000萬元的購房補貼。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也加入了這場“搶人大戰”,通過提供安居體系、延長免費住宿天數等措施,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誠意。
與2018年前后的那場“搶人大戰”相比,本輪競爭在多個方面呈現出顯著變化。首先,參與的城市層級和范圍明顯擴大,一線城市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了這場大戰的主力軍。同時,三到五線城市也積極參與,使得“搶人大戰”的覆蓋范圍更加廣泛。其次,政策導向更加貼心和明確,從面試路費到創業場地,從保障性租賃住房到科研配套,各地政策覆蓋了求職創業的各個環節,充分回應了年輕人的痛點。
更重要的是,本輪“搶人大戰”的政策目標定位更加清晰,各地明顯更加注重鎖定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相關的科技創新型人才,并面向全球招募。廣東的“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上海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等舉措,都體現了這一點。
城市之所以如此不遺余力地“搶人”,根源在于人口紅利的衰減。隨著適齡勞動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的加劇,勞動力資源的相對豐富時期已經結束,這使得城市更加珍惜和爭奪每一個高素質的人才。然而,盡管人口結構的變化不可避免,但人力資本紅利的挖掘卻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機遇。隨著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單位產出的效率也在不斷提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勞動力數量減少的不足。
教育的大發展是人力資本紅利的重要源泉。近年來,我國大學專科、本科、研究生占就業人數的比重不斷攀升,這使得我國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人力資本紅利得到了深厚的積累。這些高素質人才不僅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更好地適應新興產業的工作要求,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事實上,本輪“搶人大戰”的背后,還蘊含著更為深刻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隨著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進入活躍期,而我國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仍存在風險隱患。因此,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自主可控已成為當務之急,而人才則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城市需要通過吸引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來強化自身優勢,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在這場“搶人大戰”中,城市需要超越政策層面的比拼,更加注重鑄造產業根基與營造全域生態。只有讓人才成長的各個環節同城市發展相結合,為人才提供足以施展身手的舞臺和友好的起居環境,才能真正發揮人力資本紅利的作用,實現城市的長遠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搶人”大戰如火如荼,但如何真正將“人才流量”轉化為“發展留量”才是更為關鍵的課題。城市需要著眼于長遠,通過優化人才評價機制、加強公共資源投入等措施,提升城市的綜合吸引力,讓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
城市間的“搶人大戰”也促進了區域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各地在吸引人才的同時,也在不斷優化自身的營商環境和發展環境,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每一個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他們深知,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只有擁有了人才,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