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這一“十四五”規劃的收官時刻,北京的經濟畫卷正徐徐展開,其中最為耀眼的莫過于中關村這片科技創新的熱土。作為北京乃至中國科技創新的象征,中關村不僅代表著海淀區的某條街道,它已擴展為東城園、西城園等16個園區,構建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走進中關村,你會發現這里不僅是創新的代名詞,更是獨角獸企業的搖籃。以中關村南路為中心,半徑兩公里內,就聚集了大模型領域的多家領軍企業。而海淀區更是人工智能獨角獸的聚集地,擁有15家企業,占據了北京市該領域獨角獸企業的73.3%,全國占比也高達26.2%。
中關村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從“電子一條街”到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傳奇。上世紀80年代,陳春先等科學家在這里播下了科技創新的種子,他們借鑒硅谷經驗,推動技術擴散,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今,中關村已經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一環,正如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所言,“全世界看中關村,就應該像全世界看硅谷一樣”。
在這片創新的熱土上,獨角獸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月之暗面、零一萬物等新興企業,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估值超數十億美元的大模型明星公司。同時,中關村也孕育了百度、字節跳動等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它們不僅在自動駕駛、語音識別等領域保持領先,還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中關村的創新效應不僅體現在獨角獸企業的崛起上,更體現在對整個產業鏈的拉動作用上。根據《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白皮書(2024)》顯示,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突破3000億元,同比增長超12%;人工智能企業超過2400家,同比增長超9%;上市企業46家,總市值約4.3萬億元。中關村已經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集聚區。

中關村的創新精神不僅吸引了眾多創業者,也吸引了像小米這樣的知名企業。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表示,他們選擇在中關村發展,是因為這里有著肥沃的科技創新土壤。中關村的創新政策、資金支持、應用場景等全方位支持,為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行業趨勢,中關村的人工智能企業需要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中科聞歌等企業表示,他們希望中關村能夠繼續提供支持和幫助,尤其是通過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深入合作,共享資源,推動技術創新。
展望未來,“十五五”期間,中關村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人工智能為引領,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全面發展。中關村不僅要保持自身的優勢,還要吸引全球人才,打造人工智能集聚區。只有這樣,中關村才能在全球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乘風破浪,引領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