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心理轉變,曾經被視為終極目標的購房熱情逐漸降溫,社會整體趨向于接納一種非內卷的生活狀態。
曾幾何時,互聯網上充斥著“京滬房價永不落”的論調,人們不惜傾盡所有積蓄,只為在這兩座城市擁有一席之地,以此證明自己的投資眼光與生活決心。然而,這一觀念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面對現實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一個幾年前難以想象的新常態:房價并非只漲不跌,即便是京滬這樣的熱門城市也不例外。這一變化尤其體現在2022至2023年期間高位入市的購房者身上,他們原本期待房價能夠延續此前的增長勢頭,然而現實卻未能如愿。
如今,許多房產持有者發現,購房后的安心感已不復存在。甚至有人開始質疑,在當前環境下購房究竟是在“上車”還是“下車”。這種心態的轉變,在2023年底掀起的提前還貸潮中已初見端倪,人們開始通過降低負債來平衡家庭資產負債表,尋求個體層面的“自救”。
盡管過去一年房地產利好政策頻出,包括一線城市放寬限購、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下調存量房貸利率以及稅費減免等措施,但購房市場的熱情并未如預期般復蘇。售樓處排隊購房的盛況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中介在街頭抽煙,小區帶看量也明顯減少。
房價下跌的背后,是人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不僅影響了當下的交易,更可能改變整個市場的走向。在凱恩斯經濟學中,預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具有決定性影響,這一理論在當前房地產市場同樣適用。當購房不再是穩賺不賠的投資時,人們自然不愿再冒巨大的風險去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這種預期的不確定性還抑制了剛性需求的釋放,形成了“買漲不買跌”的惡性循環。越是觀望,價格越是下降;價格越是下降,人們越是觀望。這種心理效應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低迷。
過去30年里,房價上漲帶來的資產增值讓許多人享受到了虛幻的心理滿足感。然而,這種“閉著眼睛買房也能賺錢”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面對這一變化,人們開始感到陣痛,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投資觀念。
對于個體而言,提前還貸或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并非所有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很多人連日??癸L險資金都難以儲備,更不用說提前還貸了。因此,除了財務上的自救外,心理上的療愈也變得尤為重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活的品質而非物質的積累。他們意識到,買房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非成為生活的負擔。因此,他們開始嘗試放下對房價的過度關注,回歸日常生活,享受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美好。
這種心態的轉變不僅體現在購房市場上,更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追求更加平衡和諧的生活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新的產業機會也應運而生,如治愈系文學和藝術作品的興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