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激烈競爭中,創業公司的命運往往如同風雨中的燭火,既明亮又脆弱。近日,一則消息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成立于2013年的縱目科技,這家曾歷經十輪融資的人工智能企業,現已步入破產審查的境地。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了一則破產審查案件,申請方正是縱目科技本身,而案件正由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審理。
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生存之道,無外乎持續的資金流入、成熟的商業模式,或是黯然退出歷史舞臺。對于那些在一級市場融資艱難,或股東有變現需求的企業而言,轉戰股市似乎成了一條可行的出路。在此背景下,另一家AI 1.0時代的代表性企業——云知聲,再次踏上了沖擊港交所的征程。這已是云知聲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此前它曾在2020年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上市申請,但最終未能如愿。而在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云知聲也曾兩次嘗試沖擊港交所。

云知聲的故事始于2012年,那時,深度學習尚未掀起革命性的浪潮,但三位75后博士——梁家恩、黃偉和康恒,已經敏銳地捕捉到了人工智能的未來。他們共同創立了云知聲,并選擇了當時技術相對成熟的語音識別領域作為突破口。僅僅三個月后,云知聲便推出了首家永久免費的語音云平臺,并率先將深度學習引入智能交互領域,從而在資本市場贏得了口碑。2013年,云知聲成功完成了首輪融資,從此走上了研發、融資、商業化的快速發展之路。
然而,二級市場的道路卻遠比一級市場更為坎坷。盡管云知聲在資本層面持續走紅,完成了多達11輪融資,吸引了三十多家機構的投資,估值一度高達90億元,但在二級市場上,它卻屢遭挫折。最新招股書顯示,從2022年到2024年,云知聲的營收雖然持續增長,分別達到6.01億元、7.27億元和9.39億元,但凈利潤卻始終未能轉正,三年凈虧損累計超過12億元。截至2024年末,云知聲的總負債高達38.33億元,資產負債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55.24%。
盡管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云知聲在技術和業務上卻并未停下腳步。在AI 1.0時代,云知聲與眾多同行一樣,積極探索物聯網AI芯片、多模態AI芯片等前沿技術。而在ChatGPT橫空出世后,云知聲更是迅速組建團隊,發布了擁有600億個參數的山海大模型,成為其云知大腦的新核心算法模型。這一舉措標志著云知聲在AGI技術架構上的重要升級,也為其打開了更大的AI技術產業化商業空間。
在山海大模型的加持下,云知聲的智慧醫療和智慧生活兩大業務取得了顯著增長。2024年,智慧醫療業務貢獻了1.99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34.46%;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則取得了6.23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31.16%。云知聲還推出了一系列垂直領域的行業智能體,如醫療病歷生成與質控Agent、醫保理賠審核Agent等,進一步豐富了其產品線。

然而,云知聲仍面臨諸多挑戰。在芯片業務上,盡管自主研發芯片業務有所好轉,但每年依然有超過90%的芯片銷售依賴第三方芯片。與科大訊飛、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等頭部企業相比,云知聲在市場份額和技術壁壘上仍存在較大差距。在AGI時代,云知聲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既要保持技術創新,又要實現商業化落地。
對于云知聲而言,智慧醫療和智慧生活兩大垂直賽道或許是其最后的機遇。根據福利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按照收入計算,云知聲是中國第四大AI解決方案提供商,市場份額為0.6%。雖然與前三名存在差距,但作為一個無“強力”靠山的新勢力來說,這一成績已經相當不易。未來,云知聲需要繼續聚焦這兩大領域,深化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性能,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