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的風云變幻莫測,曾經的巨頭與新勢力此起彼伏。就在一年前,拼多多與字節跳動等互聯網新勢力還以逆市大增的態勢引領市場潮流,而騰訊與阿里等老牌巨頭則苦苦尋求新的增長點。然而,一年光景已過,AI技術異軍突起,成為了互聯網科技企業競相追逐的新高地。
在最新公布的年度業績報告中,阿里與騰訊等中國互聯網巨頭紛紛將重金投入AI領域,這一舉動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華為這一科技巨頭也不甘落后,其常務董事汪濤公開宣布,公司將全面推進全面智能化戰略,以迎接即將到來的通用人工智能時代。
在這波AI浪潮中,快手作為新一代頭部內容社區與社交平臺,也在其年度財務報表中濃墨重彩地介紹了自身的AI布局與實力,著重強調了AI在公司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這一舉動甚至讓一些自媒體戲稱其為“可靈AI發布會”,而非傳統的財報會。
AI技術無疑已成為重塑互聯網賽道乃至整個科技圈格局的關鍵。這一觀點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共識,不少資本勢力也在積極尋找AI領域的投資新機遇。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憶東指出,隨著AI技術的逐步落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民企龍頭公司的成長性有望恢復,其估值也將從過去的崩塌轉為重塑。
作為短視頻時代的先行者,快手在AI領域的布局備受矚目。面對互聯網行業增長趨緩、流量紅利見頂的大背景,快手選擇入局AI賽道,既有其必要性,也具備基因優勢。近日,快手公布了一份營收利潤雙增的財報,試圖回應市場對其增長韌性的質疑。然而,盡管財報數據亮眼,快手的股價卻并未因此上漲,反而陷入回調,這背后既有短期利好兌現的因素,也有投資者對快手主站業務降速的擔憂。
從財務數據來看,快手的盈利能力有了顯著提升,毛利率和經營利潤率均有所增長,降本增效成效顯著。但與此同時,營收增速放緩也成為快手的硬傷,這本質上是互聯網流量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后的集體表現。財報顯示,快手第四季度的營收增速低于市場預期,核心增長引擎出現分化,廣告收入、電商GMV以及用戶增長均有所放緩。
面對行業用戶規模接近天花板、增量紅利消退的現狀,快手不得不轉向存量精細化運營。這正是快手加速推進AI布局的第一重必要性。另一重必要性則在于AI技術迭代正在重塑內容生產、分發與商業變現邏輯。作為典型的內容服務平臺,快手深知如果不緊跟AI潮流,就意味著未來的落后。
在此背景下,快手推出了可靈AI,并取得了階段性優勢。可靈AI自上線以來,憑借優秀的產品力和此前構筑的良好內容生態,迅速實現了商業化變現,成為國內商業化第一的視頻大模型。為了實現這一步,快手在短短半年內完成了近20次技術迭代升級,目前最新的版本已在多個方面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可靈AI的技術突破不僅帶來了直觀的收入增長,還直接反哺了快手的平臺生態。在電商場景中,AI生成的商品展示素材轉化率顯著提升,帶動了泛貨架GMV占比的增加;在廣告業務方面,可靈AI也助力線上營銷收入增長。快手CEO程一笑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強調,可靈AI已形成“創作工具-內容生態-商業變現”的閉環,未來將探索更多元的變現模式。
然而,盡管可靈AI目前表現亮眼,但潛在風險仍不容忽視。技術路線尚未固化,用戶體驗仍有痛點,這些都是快手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隨著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在AI領域重金布局,快手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選擇聚焦視頻生成垂直賽道,雖然有助于避開通用大模型的“燒錢陷阱”,但其技術通用性可能限制長期應用場景。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快手的AI戰略既是一次豪賭,也是一條必經之路。其成敗不僅關乎自身命運,也將為行業探索技術與商業的融合提供重要參考。至少眼下,“可靈AI們”的每一次迭代都可能重新定義短視頻行業的未來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