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軌道交通裝備領域邁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關鍵時期,一系列振奮人心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復興號CR450動車組成功突破453公里時速大關,600公里磁浮系統填補了我國高速交通技術的空白,而覆蓋全國3.8萬公里的高鐵網絡,則進一步夯實了我國在該領域的自主創新體系。
近日,為了加速軌道交通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中車集團攜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創新服務中心,在京成功舉辦了軌道交通裝備科創聯合體2025年工作推進大會。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科創協同聯合體早在2024年12月就已正式獲得批準,由中車科技園(北京)有限公司牽頭組建。
該聯合體旨在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緊密圍繞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需求,構建一個涵蓋學術交流、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協同攻關、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創新機制。聯合體積極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資金鏈、人才鏈“五鏈融合”的新模式,以期推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大會現場,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王美艷與中車科技園(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范宏翔共同為聯合體揭牌。聯合體發起成員單位包括中車科技園(北京)有限公司、中車福伊特傳動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北京人工智能學會、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等六家單位。同時,大會還見證了六家新成員單位的簽約加入。
范宏翔董事長在主題演講中,深入闡述了聯合體的發展藍圖,他提出了一個全景式結構方案,該方案以產業鏈為主導,創新鏈賦能,服務鏈支撐,資金鏈護航,人才鏈驅動。這一方案旨在通過全方位的創新協作,推動軌道交通技術的持續突破。

此次大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軌道交通裝備科創協同聯合體的發展邁入了新階段。這不僅是一次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實踐,更為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聯合體的成立和發展,將有效促進各成員單位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共同探索科技創新的新路徑,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