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銅加工行業的激烈洗牌中,海亮股份以其卓越的表現脫穎而出,成為了一抹亮眼的色彩。近年來,整個行業的毛利率持續下滑,眾多企業紛紛折戟沉沙,而海亮股份卻在逆境中實現了顯著的增長。其銅箔業務的毛利率連續三年穩居高位,半導體材料的營收更是實現了驚人的增長,海外市場的貢獻也愈發顯著。
這家曾經被視為“傳統制造”代表的企業,如今卻以一組令人矚目的數據,展現了產業升級的深刻內涵。當技術創新、全球布局與數智化轉型三者協同作用時,制造業的競爭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之戰中,銅箔行業的競爭規則被徹底改寫。海亮股份憑借其納米級結晶控制技術,成功將銅箔厚度壓縮至極致,同時大幅提升了抗拉強度。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滿足了行業對輕薄化、高強度的需求,更使海亮的產品在寧德時代等大客戶中贏得了廣泛的認可。
然而,海亮并未止步于此。當同行們還在追趕其6微米銅箔工藝時,海亮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其開發的銅硅合金材料,成功解決了5納米芯片的散熱難題,為半導體行業帶來了新的突破。這一產品不僅溢價高,更在短時間內將半導體材料業務打造成為了公司的第二增長極。
海亮股份的全球化布局同樣令人矚目。通過與智利國家銅業的長期合作,海亮鎖定了原料價格波動,降低了采購成本。同時,其在泰國的生產基地憑借低廉的人力成本和高效的自動化改造,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海亮還在德國和墨西哥設立了近岸倉儲中心,大大縮短了歐洲客戶的交付周期。
這種“資源-制造-市場”的三角模型,不僅使海亮在全球貿易摩擦中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更在財務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海外業務的運輸費用率和庫存周轉率均優于國內業務,為公司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數智化轉型是海亮股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又一關鍵。在浙江諸暨的生產基地,華為盤古大模型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使生產流程得到了徹底的重塑。AI視覺檢測系統大幅提升了產品質量檢測的準確率,降低了質量損失成本。同時,數字孿生系統的應用也大幅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為公司新增了可觀的產能。
這些技術改造不僅帶來了顯著的財務價值,更使海亮在能力遷移層面實現了質的飛躍。其自主研發的“銅基智腦”工業大模型,已經開始向下游客戶輸出工藝優化方案,標志著海亮正在從產品供應商向技術方案服務商轉變。
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海亮股份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風險。然而,公司憑借其沉穩的應對策略和前瞻性的布局,成功化解了這些風險。例如,在研發投入方面,海亮嚴格控制資本化比率,防止技術泡沫的堆積;在客戶結構方面,海亮積極拓展新客戶,降低了對單一客戶的依賴;在人力成本方面,海亮通過提高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有效應對了最低工資增幅帶來的壓力。
海亮還積極響應環保政策,投資建設了光儲一體化項目,實現了年減碳1.2萬噸的環保目標。在歐盟碳關稅機制下,這一環保投入正轉化為可觀的碳資產收益,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海亮股份的轉型之路,不僅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為中國制造向新質生產力的躍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其通過技術創新、全球布局和數智化轉型的深度融合,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商向技術方案服務商的華麗轉身,展現了中國制造業的強大競爭力和無限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