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DeepSeek的爆火,一場關于“AI是否會讓文科無用”的討論再次席卷網絡,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榜。
眾多聲音指出,DeepSeek等大模型已能夠創作出高質量的人文作品,且能聯網獲取海量人文知識。無論是撰寫公文、論文,還是創作文案,AI都展現出驚人的能力。加之文生圖、文生視頻、文生音樂等大模型的涌現,似乎藝術、設計等文科類工作也面臨被替代的風險。這樣的觀點在文科生及其家長群體中引發了恐慌,仿佛人文教育的未來正被AI的浪潮所淹沒。
然而,深入分析不難發現,每當AI技術掀起熱潮,“文科無用論”便甚囂塵上,但這一次,DeepSeek的火爆卻意外揭示了人文能力在AI競賽中的獨特價值,甚至為文科生開辟了全新的就業前景。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AI大模型是否真的不需要文科生?事實并非如此。以DeepSeek為例,盡管其在信息收集等基礎能力上與其他大模型相差無幾,甚至存在幻覺問題,但其憑借出色的話題傳播度、幽默感和詩意文筆,贏得了用戶的廣泛喜愛。這些特質并非算法優化所能及,而更多地源于對文學性、哲思、幽默感及社交傳播性的精準把握,這正是文科生的強項。

DeepSeek在面對宏觀問題時,有時會拋出一些宏大而空洞的詞匯,這種風格雖無實際意義,卻頗具文科生在論文寫作中“胡編亂造”的韻味,既吸引人眼球又難以被查重。這恰好證明了人文能力在大模型中的重要性。DeepSeek之所以能在眾多大模型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其對人文能力的重視。
再來看其他例子,如文心一言在公務員、教師等職業群體中廣受歡迎,尤其在撰寫公文、工作總結、會議紀要等方面表現出色。其用語得體、格式工整,深受用戶喜愛。這再次證明,對文科向工作的理解已成為大模型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文生圖大模型領域同樣如此。Midjourney在國內雖操作繁瑣、提示詞復雜,但仍吸引了大量用戶,原因在于其審美出眾,而國內大批文生圖模型則因審美不佳而飽受詬病。這背后,正是繪畫、設計和審美等文科能力的缺失,嚴重限制了文生圖、文生視頻等多模態路線的發展。

回顧歷史,每當新技術涌現,總會有“文科無用”的論調出現。然而,事實總是與之相反。互聯網和自媒體行業的發展,不僅為文科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還催生了如檔案學、博物館學等文科專業的全新職業出路。短視頻的興起,同樣帶動了短劇編劇、視頻策劃等文科崗位的繁榮。
如今,大模型似乎又要擠壓文科生的工作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的內容并非憑空而來,需要人文工作者提供訓練語料并監督內容生成。同時,大模型還能成為新的內容創作助手和職場助力。在大模型爆發的初級階段,已經涌現出一大批新的文科就業方向,如AIGC內容官、智能體開發者、多模態內容創作者等。
AI時代,簡單的、重復的工作將逐漸被替代,但這并不意味著某種學科有用或無用。相反,它要求我們重新構建自我能力體系,既要有創造性的、不可被替代的能力,又要學會將不擅長的工作交給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工具的升級,讓世界更加開放和包容,智能即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