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汝南縣人民法院的莊嚴審判庭內,孔某的眼中閃爍著淚光,這一刻,他終于看到了正義的光芒。2025年8月18日,隨著孔某在調解協議書上鄭重簽字捺印,一場歷經五年的漫長工傷賠償糾紛,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迎來了圓滿的結局。
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2020年10月,孔某在為河南某科技公司安裝設備時,不幸意外摔傷,導致九級傷殘。高昂的醫療費用,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然而,科技公司以工程已分包為由,拒絕承擔應有的賠償責任。孔某的維權之路,從那一刻起,就變得異常艱難。
五年的時間里,孔某歷經了勞動仲裁、行政訴訟等多重程序,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勞動關系確認、工傷認定、待遇索賠,每一個環節都讓他倍感心力交瘁。賠償款似乎總是遙不可及,但孔某從未放棄過希望。

終于,在2025年7月8日,汝南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了裁決,判定科技公司需支付孔某工傷保險待遇50余萬元。然而,裁決并不意味著糾紛的結束,案件很快進入了法院審理階段。
面對這一僵局,承辦法官張海波副院長迅速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他耐心地向企業代表解讀法律條文,明確指出違法分包情況下企業仍需承擔用工主體責任的法律邏輯。同時,張海波法官也充分考慮到了雙方的實際情況,向企業講述了孔某家庭的艱難,也向孔某說明了企業經營的困境。
“賠償金可以計算,但五年來的時間成本、精神煎熬早已超出金錢本身。”張海波法官的這番話,深深觸動了雙方的心弦。經過多輪磋商,雙方終于達成了共識,確定了45萬元的一攬子賠償方案。企業當場承諾當月內完成付款,孔某也放棄了其余的訴訟請求。
在協議簽署的那一刻,昔日針鋒相對的雙方握手言和,共同走出了法院的大門。這起糾紛的化解,不僅彰顯了法律的公平正義,更體現了汝南法院“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司法理念。法官們以法律為準繩,以溫情為紐帶,讓每一起案件都實現了真正的“案結事了人和”。
在這場漫長的維權路上,孔某雖然歷經了無數的艱辛和挑戰,但他始終堅信正義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如今,他終于可以放下心中的重擔,迎接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