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朋友的近期交流中,談及了科技巨頭在模型發布方面的活躍表現,特別是阿里、騰訊及新興企業DeepSeek的高頻動作與開源策略。當被問及如何看待百度在此領域的動向時,筆者認為百度無需急于跟風或陷入焦慮情緒。
首先,傳播的價值在于適時的信息傳遞。新品發布、重大戰略調整等關鍵時刻,無疑是向行業、客戶乃至資本市場展示自我的良機。然而,當某個話題或技術成為眾矢之的,各路玩家紛紛涌入以求分得一杯羹時,遲到者的聲音往往難以穿透嘈雜,甚至可能因“遲到者”的標簽而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束縛。心理學中的印象錨定效應及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均揭示了這一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公眾的認知一旦形成,便難以輕易扭轉。
事實上,百度在模型研發上的起步并不晚。早在2019年3月,百度文心大模型便初露鋒芒,成為國內最早的大模型之一。盡管技術積累深厚,但百度在B端市場的宣傳卻顯得相對低調,直到2023年10月文心大模型4.0的發布,李彥宏稱其為“最強大的版本”,并展示了多項跨模態應用,如文生圖、AI數字人等,其中文生圖功能在百家號后臺的體驗尤為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此時阿里通義千問與騰訊混元已占據了一定的市場認知,百度的技術突破未能及時轉化為公眾認知上的領先。
百度所面臨的“晚集”現象,實則源于傳播策略的不聚焦與市場接受度的滯后,而非技術起步的遲緩。百度在傳播節奏上未能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后期產品推出時又常被拿來與其他公司對比,進一步固化了其“落后”的形象。
在此背景下,百度無需盲目跟風,而應專注于尋找自身的節奏與重塑用戶心智。節奏方面,百度需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獨特的傳播策略,避免陷入與其他大廠同質化競爭的漩渦。例如,面對開源與閉源的爭議話題,百度應堅持自身立場,避免盲目跟風轉變立場,而應聚焦策略,尋找適合自身的傳播窗口。
重塑用戶心智方面,百度需明確自身的品牌標簽,強化用戶對其技術實力的認知。過去,百度以搜索為核心,構建了簡單可依賴、溫暖包容的品牌形象。然而,近年來的一些市場動作,如為追趕短視頻平臺而做的嘗試,雖旨在應對市場變化,卻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百度的品牌心智。百度需回歸搜索與技術核心,通過持續傳播如“智能搜索”、“AI驅動的未來”等標簽,強化公眾對其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先地位的認知。
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不容小覷,智能云、文心大模型、AI數字人等成果斐然。然而,公眾對百度的印象已趨于固化,甚至帶有負面情緒。因此,百度需通過聚焦傳播,讓用戶重新認識到其技術實力。例如,小米通過強調“極致性價比”成功重塑形象,百度同樣需要找到簡潔明了的標簽,如“智能搜索領導者”,并不斷強化這一認知。
百度還需重新審視自身內核與生態位,避免因外部變動而隨意搖擺。作為一家穩健、務實、技術驅動的公司,百度更傾向于長期穩健發展而非激進的市場行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百度擁有深厚的積累與獨特的優勢,只需明確方向,持續深耕,定能在未來科技浪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百度文心大模型的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從文本生成到圖像創作,再到AI數字人的廣泛應用,展現了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厚底蘊。未來,百度應繼續發揮技術優勢,通過持續創新與聚焦傳播,重塑用戶心智,讓公眾重新認識這家在人工智能領域不斷前行的科技巨頭。
百度智能云作為AI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已在多個行業實現廣泛應用,展現了百度在云計算領域的實力。未來,百度應繼續加強智能云的建設與應用,為更多企業提供高效、智能的云計算服務。
搜索作為百度的核心業務,始終是連接用戶與信息的橋梁。未來,百度應繼續深化搜索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搜索體驗。
百度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挑戰與機遇,每一次轉型與升級都是對自我的超越。未來,百度將繼續秉承穩健、務實、技術驅動的發展理念,不斷突破自我,為科技行業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