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電池技術的革新再次吸引了全球目光。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在鋰電池領域的重大突破。他們通過一種創新技術,為廢舊電池帶來了“重生”的希望,解決了電池老化、性能衰減等一系列難題。
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鋰電池的“壽命”問題與人體健康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關鍵在于活性鋰離子的損失。他們提出,如果能精確補充這些損失的鋰離子,就能顯著提升電池的使用壽命。基于這一理念,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鋰載體分子,宛如一劑“特效藥”,可通過注射方式為電池“補充營養”。

據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研究團隊成員高悅介紹,這項技術實現了對電池的“精準治療”,使用后能讓電池恢復到接近初始狀態。以商用磷酸鐵鋰電池為例,傳統上在使用2000次后就會因容量衰減而報廢。但采用這一新技術后,電池在經歷12000次使用后,仍能保持良好狀態,幾乎與全新電池無異。
那么,這種神奇的鋰載體分子是如何被發現的呢?科研團隊巧妙結合了人工智能技術與化學知識,將分子結構和性質數字化,構建了龐大的數據庫。通過引入有機化學、材料工程技術等多領域知識,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與優化,終于找到了這種理想的鋰離子載體分子。
高悅還透露,這種分子不僅修復商用電池效果顯著,而且成本極低。更重要的是,它還有望助力開發全新的綠色電池,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這一發現無疑為鋰電池行業帶來了新的曙光。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通過了多種電池的測試,并與國際頂尖電池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團隊正積極推動其商業化進程,期待盡快將這一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惠及廣大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