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的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了一項突破性進展,他們通過結合人工智能(AI)與有機電化學,顛覆了鋰電池的傳統設計理念。這項創(chuàng)新技術允許廢舊電池通過簡單的“注射”過程實現無損修復,極大地延長了鋰電池的使用壽命,為電池產業(yè)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該團隊由彭慧勝和高悅教授領導,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外部供鋰技術突破電池的缺鋰困境和壽命界限》為題,在知名科學期刊《自然》上發(fā)表。這項研究的核心在于設計了一種獨特的鋰載體分子,這一創(chuàng)新打破了鋰電池自誕生以來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則——即活性鋰離子完全依賴于正極材料的提供。

傳統上,當電池中的鋰離子消耗到一定程度后,電池就會報廢。然而,這一團隊提出并驗證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即設計一種鋰載體分子,并將其注入電池中,從而實現對鋰離子的獨立管理。這種分子就像一種“藥物”,能夠精確地補充電池中損失的鋰離子,使電池恢復接近出廠時的容量和健康狀態(tài)。
實驗結果顯示,使用這種技術的電池在經歷上萬次充放電循環(huán)后,仍能保持高達96%的初始容量。這意味著電池的循環(huán)壽命從目前的500至2000次提升到了12000至60000次,這在國際上是前所未有的。這項技術還打破了電池材料必須含鋰的限制,為使用綠色、不含重金屬的材料構建電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的成功離不開團隊四年多的不懈努力。他們利用AI技術,將分子結構和性質數字化,并構建了包含大量關聯性質的數據庫。通過非監(jiān)督機器學習,團隊成功預測并推薦了一種從未被報道過的鋰載體分子——三氟甲基亞磺酸鋰(CF3SO2Li)。這種分子不僅成本低廉、易于合成,而且與各種電池活性材料、電解液以及其他組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目前,該鋰載體分子已經通過了初期的實驗驗證,預計其在電池總成本中的占比不到10%,具有巨大的商用潛力。它不僅可以用于補充電池中的鋰離子,還可以應用于儲能和光儲一體化領域。團隊正在積極開展鋰載體分子的宏量制備工作,并與國際頂尖的電池企業(yè)合作,努力將這一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和商品,以推動國家在新能源領域的領先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