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炙烤下的新疆阿拉山口,戈壁灘如同一塊巨大的烙鐵,實時氣溫攀升至40攝氏度,地表溫度更是突破了50攝氏度,偶爾襲來的7級大風,更添幾分酷熱與艱難。
驅車自烏魯木齊向西,記者一行來到了這個被譽為西北“大風口”的地方。一下車,狂風攜帶著滾滾熱浪,幾乎讓人窒息,腳步踉蹌,站立都變得異常艱難。
在阿拉山口邊防連巍峨的哨樓前,兩名哨兵如磐石般屹立,不遠處的國門上,五星紅旗在狂風中獵獵作響,彰顯著無盡的威嚴與莊重。
步入哨所指揮室,眼前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一塊巨大的三維電子沙盤占據了主屏幕,防區的地形地貌一目了然;而側方的大屏幕,則實時展示著多路高清畫面。其中,一輛通關卡車剛剛駛入特定區域,車身瞬間被醒目的紅色“電子圍欄”鎖定、標注,并開始追蹤。
“這是我們哨所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階段性成果。”排長袁兵自豪地介紹道,“過去,掌握防區態勢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容易出現疏漏。如今,有了這些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手段,防區的一舉一動都盡在掌握之中。”

哨兵在哨樓前,身姿挺拔,警惕地執行著警戒任務,他們的身影在狂風中顯得愈發堅毅。
阿拉山口,這個位于狹長谷地的邊陲小鎮,每年8級以上大風的天數超過160天,環境之惡劣,可想而知。三伏時節,這里的氣溫甚至超過了許多南方地區,給官兵們的執勤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然而,他們憑借著背包繩、護目鏡等簡陋的裝備,在“與風共舞”中,贏得了“國門衛士”的美譽。
隨著駐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阿拉山口已發展成為集公路、鐵路、航空、原油管道于一體的“黃金口岸”,口岸日益繁忙,哨所官兵的執勤壓力也隨之增加。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該團經過多輪技術論證和實地測試,成功引入了“智慧周界”綜合管控平臺。
這一平臺的引入,讓“風口哨所”插上了“科技之翼”,官兵們的管邊控邊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如今,他們既有巡邏分隊的“線下踏訪”,又有值班員的“線上巡查”,線上線下協同作戰,效率倍增。
“我剛來哨所那會兒,巡邏全靠‘一桿槍、兩條腿’,通信靠吼,觀察靠瞅。”一級上士岳宇感慨道,“如今,有了這些高科技裝備,風再大,路再遠,我們都能看得清、聯得上、控得牢。”
午后,記者跟隨巡邏分隊前往國門執勤點位。烈日暴曬下,黃沙漫天,護目鏡被沙粒打得噼里啪啦作響。國門巍峨,滿載貨物的卡車川流不息,中歐班列呼嘯而過,整個口岸呈現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站在國門前,回望哨所,岳宇的思緒飄向了遠方。他想起了哨所歷經的三代變遷:從第一代鐵皮哨亭在狂風中瑟瑟飄搖,到第二代磚混哨樓在風沙中頑強挺立,再到如今第三代現代化哨樓的巍峨矗立。這三代哨樓,見證了阿拉山口的滄桑巨變,也見證了官兵們守護國門的堅定信念。
盡管烈日當空,狂風依舊,但阿拉山口的哨所已經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邁入了“數智化”管邊控邊的新時代。在這里,每一位官兵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于他們的邊關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