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正成為科技界競相追逐的新焦點。從市場反饋來看,這一趨勢尤為明顯。小度、Looktech、Rokid、雷鳥創新、閃極科技、XREAL等企業紛紛發布了AI眼鏡產品或相關動態,吸引了大量行業關注和反響。與此同時,華為、小米、三星、字節跳動、OPPO、vivo、騰訊、阿里等科技巨頭也被傳正在評估或布局AI眼鏡市場。
在這些企業中,meta的表現尤為搶眼。2023年9月,meta與Ray-Ban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迅速獲得了市場認可。這款眼鏡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銷量就超過了30萬副,到2024年5月,全球銷量更是突破百萬。這一成績不僅驗證了AI眼鏡的市場潛力,也激發了國內企業入局AI眼鏡賽道的熱情。
目前,入局AI眼鏡的中國玩家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長期在智能可穿戴、尤其是AR/VR設備領域布局的企業,如Rokid和雷鳥創新。它們利用現有研發和供應鏈資源,推出了自己的AI眼鏡產品。第二類是擁有AI大模型能力,并積極尋求將這些能力落地到全新智能硬件形態的企業,百度旗下的小度就是典型代表。第三類是擁有硬件研發業務基礎和產品定義能力,尋求新業務機會的企業,如閃極科技。第四類則是擁有強大軟硬件能力的智能手機巨頭,如華為、小米、OPPO、vivo等。
從產品角度來看,AI眼鏡具有相當的復雜性。Ray-Ban meta在外觀上保持了經典眼鏡的時尚和質感,同時在鏡框、鏡腿等處做了硬件層面的改動,增加了拍攝、錄視頻、聽音樂、語音對話等功能。然而,它并不具備增強顯示功能,而是以一種“頭上長了個攝像頭”的形式,解決了智能手機拍攝中的人手占用、拍攝時間延遲、場景侵入等問題。通過固件更新,Ray-Ban meta還增加了meta自研的AI大模型支持,實現了查詢天氣、制定鬧鐘、對話等常規操作,以及識別建筑、詢問植物澆水量等視覺相關操作。
然而,Ray-Ban meta也存在一些問題,如AI應用單一、可玩性不足,以及電池容量限制導致的續航問題等。針對這些問題,國內相關玩家已經開始在推出的AI眼鏡新品中進行改進。例如,Rokid在發布的Rokid Glass中增加了AR光學顯示功能,并與阿里生態下的諸多能力打通,提高了實用性。閃極科技則在AI眼鏡“拍拍鏡”中選擇了大容量電池,并提出了適用于AI眼鏡的增程式解決方案。
對于AI眼鏡的商業落地,品牌和渠道同樣重要。Ray-Ban meta的成功離不開Ray-Ban和meta這兩個知名品牌的加持,以及Ray-Ban在歐美地區的廣泛線下渠道。這些渠道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讓感興趣的消費者能夠親身體驗到AI眼鏡的特定功能,并最終為之買單。因此,國內玩家也開始與特定的眼鏡品牌合作,并布局線下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AI眼鏡的火熱某種程度上是基于兩個由來已久的行業困境。一是自智能手機行業誕生以來,市場上幾乎沒有出現能夠獨立于智能手機之外成為消費者大規模選擇的智能化設備。二是AI面向硬件的落地問題一直是個難題,行業里急需尋找能夠面向普通消費者大規模落地的AI產品。而AI眼鏡正好被寄予厚望,成為解決這兩個困境的潛在方案。
meta首席技術官Andrew Bosworth甚至將2024年稱為AI眼鏡大展拳腳的一年。他認為,眼鏡是迄今為止真正的AI原生設備的最佳外形,未來將有無盡的機遇。同時,XR產業垂直研究機構Wellsenn XR的報告也預測,從明年開始,AI智能眼鏡將在傳統眼鏡銷量保持穩定增長的大背景下快速向傳統眼鏡滲透,到2035年,AI智能眼鏡銷量有望達14億副。
盡管AI眼鏡賽道也面臨著大量的問號和質疑,但科技巨頭和創新者們已經紛紛涌入這一領域,開始了關于技術、產品和商業路徑的探索。2025年將是第一個印證的節點,但短時間內很難得出關于輸贏的結論。這個賽道要想有所成就,還需要更多的堅持、努力和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