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一次壯舉中,OpenAI于12月上旬至中旬連續舉辦了長達12天的發布會盛宴,每天推陳出新,為觀眾帶來了多項技術創新。這些創新包括增強版o1大模型、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 Turbo、精簡版推理模型o3-mini,以及高級語音模式增強等。然而,這場科技盛宴卻未能激起預期中的熱烈反響,即便是多款全面升級的大模型和備受矚目的Sora Turbo,也未能引發廣泛討論,反而收獲了更多的批評而非贊譽。
問題的根源在于,盡管這些大模型在功能上有所提升,能夠完成更多任務,但在本質上并未帶來突破性的變革。用戶期待已久的GPT-5并未現身,而Sora Turbo也僅能生成最長20秒的1080P視頻,遠低于其年初宣傳的2分鐘時長,這無疑讓眾多期待者感到失望。

自2023年3月GPT-4發布后,OpenAI便啟動了代號為“Orion”的GPT-5研發項目。然而,18個月過去了,GPT-5依然未能面世。面對這一困境,《華爾街日報》指出,OpenAI的AI項目費用高昂,且成功前景不明朗。有人甚至質疑,AI行業的發展是否已經陷入了瓶頸。
OpenAI在研發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在針對Orion的首次實戰測試項目“Arrakis”中,研究人員發現,更大規模的AI大模型訓練所需時間極長,成本飆升。數據不足成為制約Orion進展的關鍵因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OpenAI開始嘗試使用原創數據,招聘人員編寫軟件代碼或解決數學問題以供Orion學習。然而,這一方案不僅延長了訓練時間,還大幅提高了訓練成本。
在感受到同行的壓力后,OpenAI于2024年初對Orion進行了幾次小規模訓練,并在5月到11月啟動了第二次大規模訓練。然而,數據量太少、數據多樣化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曾表示,訓練GPT-4的費用大約是1億美元,而未來AI模型訓練費用將達到10億美元。然而,GPT-5數月的訓練已經耗費了5億美元,卻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除了數據和成本問題,OpenAI還面臨著外部競爭和人才流失的困境。隨著AI行業的火爆,對于人才的需求暴增,OpenAI成為了其他企業爭相挖角的對象。多位高層管理人員相繼離職,給公司的研發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打擊。同時,為了應對來自對手的競爭,OpenAI不得不開拓更多賽道,如打造精簡版的GPT-4和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等。這些新項目導致內部新品開發團隊和Orion研究人員爭搶有限的資源。

面對困境,OpenAI并未放棄。他們嘗試通過賦予AI大模型思維能力的方法,規避數據量不足的問題。然而,蘋果研究員在論文中提出了異議,認為AI大模型只能套用現有模式,不具備真正的推理能力。盡管如此,仍有其他大模型在某些測試中表現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這或許為OpenAI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數據方面,OpenAI認為高質量數據并未被完全用盡。容易采集的數據確實被用完了,但合作數據還有極大的挖掘空間。與開發者合作互換或購買數據,同樣可以用于訓練大模型。AI公司也在考慮使用AI生成的數據或對已有數據進行變換處理,用于訓練AI大模型。然而,這一方案同樣需要大量資金。
在資金壓力下,OpenAI開始尋求盈利之路。他們推出了昂貴的付費版AI大模型訂閱服務,然而個人用戶數量有限,難以實現大規模盈利。因此,OpenAI開始將目光投向專業應用場景,試圖從企業身上賺錢。通過打造專業應用場景,不僅可以降低數據和算力成本,還能夠更快地實現盈利。

盡管AI大模型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但遠未到達盡頭。AI企業獲取數據的成本飆升,對于算力的需求也更高。然而,只要盡快實現盈利,就能夠為AI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我們有理由相信,AI行業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