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母嬰行業的風云變幻中,寶寶樹的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劇集,從輝煌上市到黯然退市,其發展歷程令人唏噓不已。
這家曾被譽為“互聯網母嬰第一股”的公司,在成立11年后成功登陸港交所,一時風光無兩。創始人王懷南在創業紀錄片中曾滿懷激情地分享他的創業初衷,他堅信垂直互聯網將是未來的機會所在,特別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寶寶樹聚焦于母嬰家庭用戶的需求,構建了學習、交流、記錄和消費的四大核心板塊,早期在平臺生態上投入巨大精力,其模式與豆瓣、小紅書等社區平臺有異曲同工之妙。
寶寶樹的發展軌跡在2018年上市前達到了巔峰。根據艾麗莎數據,它已成為全球訪問量最大、最受歡迎的母嬰網站之一。同時,公司也在2012年率先向移動端轉型,比淘寶還早一步。在商業化探索上,寶寶樹起初步伐穩健,以廣告業務為主,直到2015年才涉足電商領域,推出了“美囤媽媽”平臺。廣告和電商業務迅速成為公司的兩大支柱,2017年營收占比中,廣告貢獻了51%,電商則占了45.5%。
然而,自上市以來,寶寶樹的命運開始發生轉折。2016年,復星國際集團的入股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復星系在寶寶樹的持股比例逐年攀升,至2022年底已高達49.62%。復星系的激進投資策略加速了寶寶樹的商業化布局,寶寶樹在廣告、電商之外,還涉足了知識付費、家庭醫療服務、家庭金融等多個領域。然而,這種快速擴張并未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為后來的管理層動蕩埋下了伏筆。
2019年起,復星系開始向寶寶樹派駐管理層,王懷南逐漸淡出,公司高層動蕩不斷。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前CFO徐翀與大股東復星之間的“奪權大戰”。徐翀自認為是寶寶樹的“功臣”,對復星持續侵害公司利益、踐踏上市公司獨立性表示強烈不滿。雙方展開了一場長達兩年的“互撕”,最終徐翀被免職,但這場內斗嚴重損害了寶寶樹的形象和業績。
內斗之外,寶寶樹還面臨著業務增長乏力的困境。盡管母嬰市場消費規模持續增長,但寶寶樹始終未能找到廣告之外的穩定增長曲線。電商業務雖然有所發展,但始終未能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復星集團大力推動的C2M業務也未能取得預期效果,毛利率大幅下滑。
在內外交困之下,寶寶樹最終選擇了退市。12月4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其上市地位將在12月9日上午9時起取消。雖然公司表示退市不會關閉對接資本市場的渠道,也不會對日常經營及業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一決定無疑是對寶寶樹過去幾年發展的一個沉重打擊。
然而,退市并不意味著寶寶樹的終結。在母嬰賽道依然充滿想象空間的背景下,寶寶樹仍有翻身的機會。關鍵在于公司能否重新找回失去的用戶、吸引到更多的用戶,并做好內容社區的建設。同時,公司還需要持續探索新的增長曲線,提升平臺的營銷價值,做好消費品、電商及服務等方面的布局。
事實上,寶寶樹在過去一年里已經做出了不少努力。從內容、IP運營到自有品牌和產品,再到AI大模型的打造,公司一直在尋求突破。例如,推出了面向中大童市場的“星樹寶貝”星騎士少兒平衡車競速賽,并圍繞兒童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體育能力培養三大領域打造系列主題IP。公司還率先打造了母嬰及家庭領域的AI模型Mika-Brain,覆蓋了備孕、孕期、產后等多個養育階段的重點細分場景。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和競爭壓力,但寶寶樹仍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出路。在退市的背景下,公司能否實現自我救贖、迎來新生,仍需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