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愛康國賓體檢中心因一起客戶指控事件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客戶張曉玲聲稱,在過去十年的體檢報告中均未發現異常,卻在2024年被確診為腎癌晚期。她要求愛康國賓公開相關體檢數據,卻未得到積極回應,反而被愛康國賓以“造謠”為由提起訴訟。盡管愛康國賓方面回應稱相關言論被斷章取義,并否認存在漏診情況,但這一事件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此次事件不僅讓愛康國賓陷入了信任危機,也暴露出我國民營體檢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隨著體檢行業的快速發展,一些體檢機構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卻忽視了服務質量的提升。投訴事件頻發,甚至有行業內部人士自曝黑幕,揭示出低價體檢套餐的局限性以及對早期癌癥篩查的敏感度不足。監管缺失和懲罰力度不夠,導致行業內缺乏統一標準,違法成本相對較低。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行業改革已經迫在眉睫。消費者在選擇體檢機構時,應優先考慮公立醫院,以確保體檢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于高危人群來說,自費進行專項篩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民營體檢行業也需要加強自律,推行強制標準化管理,明確項目目錄和資質要求,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我國現存體檢相關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40.4萬家。僅在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就達到了約51.2萬余家。從近五年來的注冊數量趨勢來看,體檢相關企業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并在2024年達到了頂峰。這一數據反映出體檢行業的蓬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
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山東省和四川省的體檢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擁有超過36.9萬余家、33.3萬余家和21萬余家企業。貴州省和北京市緊隨其后,也擁有一定數量的體檢相關企業。這些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對體檢服務的需求也相對較大。

然而,在體檢行業快速發展的背后,也隱藏著一定的風險。據天眼查風險數據顯示,涉及司法案件的體檢相關企業約占總數的1.02%。這一比例雖然不高,但也暴露出行業內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隱患。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和行業的健康發展,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推動行業自律和標準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