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的深入,各行各業紛紛與AI大模型融合,探索出前所未有的創新點和銷售增長點。智能手機行業在經歷了前一年的低谷后,借助AI新技術的浪潮和三年間累積的換機需求,今年迎來了顯著的回暖。
對于手機行業的這一復蘇態勢,有觀點認為其不過是基于2023年較低基數的“偽增長”。然而,無論從消費者換機周期的新一輪啟動,還是受到經濟政策和品牌營銷活動的推動,亦或是對比數據參數較低的現實,手機市場正處于一個積極復蘇和增長的階段,這一點無可爭議。
回顧過去的一年,AI、價格上漲、出海以及蘋果失去往日輝煌成為了消費市場的熱門話題。盡管華為的三折疊屏手機激發了市場對未來手機形態的熱議,但此類技術因難以規模化普及,仍與大眾保持一定距離。同時,作為當前的超級終端,手機正面臨來自AR眼鏡等新形態產品的挑戰。不過,從近幾年技術的快速發展來看,手機的核心地位依舊穩固,尤其是在與AI深度融合后。
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指出,AI將在推動用戶換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中高端機型上。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表現穩步回升,過去三年積壓的換機需求逐步釋放,經濟疲軟和成本上升等負面因素并未明顯抑制這一需求。
在中端市場,競爭尤為激烈。中國市場約有5億用戶在使用這一價位段的手機,品牌如一加、realme、iQOO、榮耀等紛紛推出高性能、高性價比的新品以爭奪用戶。同時,為了搶占市場,部分品牌甚至不惜舍棄利潤,采取低價策略。真我中國區總裁徐起就曾表示,Neo系列會錨定成本定價,利潤可以為零。

在高端市場,盡管面臨挑戰,但表現依舊穩定。IDC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600美元以上市場份額將達到30.9%,同比增長2.1個百分點。在全球市場,iPhone仍占據熱銷單品的前列,但在中國市場,蘋果卻遭遇了挑戰。華為的回歸和新一輪高端市場的洗牌,使得蘋果在中國的出貨量和銷量不斷下滑,今年二季度甚至跌出了前五的位置,而華為則重回第二名。
為了應對市場競爭,蘋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價和渠道改革。今年年初開始,多個渠道就開啟了iPhone的降價促銷,加上蘋果AI的發布,在暑期也刺激了部分消費者的購買。蘋果還進行了渠道改革,通過改變分貨規則,減少代理商分銷業務,增加即時零售為代表的線上業務,以減少中間環節。
在全球市場,中國手機品牌也在加速涌入新興市場。雖然中國手機市場已十分成熟,但增長瓶頸的到來促使品牌尋找新的增長點。新興市場如非洲、拉美等成為關鍵,這些地區仍處于增量時代,但由于經濟欠發達和電信、互聯網基礎建設有待提高,需求多集中于低端、性價比高的產品。

小米、榮耀等品牌在新興市場收獲了不錯的增長。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通過人事調整和策略調整,小米在海外市場的發力將越來越快。蘋果也在近兩年頻頻示好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通過投資、建廠等方式推動iPhone在當地銷售。
在AI手機的競爭中,各品牌紛紛加大投入。去年和今年上半年被視為AI手機的1.0階段,主要是淺層次的應用,如文生圖、圖片消除等。隨著新芯片和端側大模型性能的提升,AI手機進入了2.0階段,實現了更深層次的融合。IDC指出,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7億部,約占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的15%,到2027年市場份額將超過50%。

星紀魅族、OPPO等品牌均表示擁抱AI,并加大相關投入。星紀魅族更是直言將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全面擁抱AI,圍繞AI去做新的平臺、新的硬件。OPPO也提出了AIOS的三個階段:應用AI化、系統AI化、AI即系統,體現了OS在AI手機中的核心作用。
在AI OS進化的背景下,AI Agent智能體開始成為被多次提及的詞語,它改變了智能手機原有的操作邏輯,使AI手機的發展思路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然而,目前智能體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重構原有App的交互邏輯,也無法與大量APP打通。

隨著新一代更高算力旗艦芯片的使用,AI Phone正逐漸普及。IDC預計,2025年中國新一代AI手機市場出貨量將達到1.18億臺,同比增長59.8%,整體市場占比40.7%。然而,何時能夠達到設想的終極形態,還取決于技術和手機形態的限制以及消費者對新一代AI手機的認知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