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廣闊舞臺上,一場關于行業內卷與未來發展的深度對話正在熱烈展開。近年來,新能源領域,尤其是光伏與風能等成熟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眾多生產制造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部分甚至陷入虧損境地,這一現象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近日,由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攜手多家知名企業共同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新能源國際論壇暨展示”在北京隆重召開。會上,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博士就新能源企業的內卷問題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講,為與會者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曾少軍博士首先強調,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民營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他們不僅為中國能源領域打造了一張比高鐵更加耀眼的名片,更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連續數年來,中國的發電量和新能源投資額均位居世界第一,這無疑是民營經濟在新能源領域卓越貢獻的明證。
他回憶道,新能源產業初期曾飽受質疑,面對煤炭資源充足的現實,新能源的高昂成本讓不少人持懷疑態度。然而,隨著新能源裝機量的不斷提升,電價大幅降低,新能源已經成為電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新能源發電量甚至已經開始對傳統能源進行補充,這一轉變彰顯了民營經濟在新能源領域的主體地位。

談及新能源內卷現象,曾少軍博士指出,技術迭代是核心問題所在。為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他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實現優勢互補,如風光互補;二是拓展應用場景,尋找更多新能源的應用領域;三是發展新型業態,適應新的生態環境,如AI智能化的應用。他坦言,新能源行業已進入廣泛競爭時期,未來必將經歷劇烈的整合與動蕩,但這也將帶來新的機遇。
曾少軍博士還提到了國內外規范不同步的問題,特別是新能源用地方面的限制。他呼吁國家層面應更加重視民營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作用,加強與國際法規的接軌,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參與國家層面規劃的機會。他透露,近期已有更多民營企業家被邀請參與國家層面的會議和規劃,這標志著對民營新能源企業重視程度的提升。

曾少軍博士還強調了國際間融合創新的重要性。他認為,堅持國際國內雙循環是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針對部分地方出現的內部封閉現象,他建議民營企業家應與國有企業攜手合作,共同開拓新能源市場。他強調,技術創新是民營企業應對內卷、開拓市場的關鍵。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在新能源領域立于不敗之地。

最后,曾少軍博士以人工智能為例,鼓勵新能源企業抓住第三代工業革命的機遇,積極擁抱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他指出,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是產業經濟學的核心要素,而技術進步更是規模經濟的前提。因此,新能源企業應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