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北京的今日,第十屆中國人工智能大會(CCAI2024)盛大啟幕,匯聚了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智慧與創新力量。
此次大會以“創新驅動,智啟新程”為主題,深入探討了具身智能、端側模型、科學智能、世界模型和空間智能等前沿議題。大會精心安排了7場主旨演講、1場尖峰對話以及18場專題論壇,邀請了十余名中外院士和百余位產學研領域的專家,他們分享了從技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獨到見解和創新方法。

開幕式上,《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白皮書(2024)》(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詳細剖析了全球及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發展現狀,系統梳理了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資源和產業總體情況,并總結了相關部門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方面的舉措。《白皮書》披露,2024年北京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達到431人次,位居全球創新城市之首,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預計突破3000億元,同比增長超12%,提前達成北京市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三年實施方案的目標。
開幕式還見證了超節點算力集群創新聯合體的揭牌。該聯合體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浪潮集團、阿里云、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解決當前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運力不足”的問題,是北京市圍繞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系統性布局的關鍵一環。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信息科技處處長韓健在解讀《白皮書》時指出,全球主要大國正持續強化和更新人工智能戰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正加速推動技術創新,形成美中引領、多國爭相布局的總體態勢。北京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上展現出強勁勢頭,創新資源高度集聚,頂尖人才、學者和論文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已有30所高校設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20余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
產業發展方面,北京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2400家,同比增長超9%,上市企業46家,總市值約4.3萬億元,獨角獸企業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在技術創新方面,北京在通用大模型等主流技術路線上持續布局,同時也在類腦智能、光電計算等顛覆性技術路線上進行探索。應用落地方面,北京舉辦了大模型應用大賽,推動行業龍頭企業與優勢技術企業共建聯合研發平臺,并在文化、醫療、公共服務、金融等多個行業開展人工智能試點。

超節點算力集群創新聯合體的成立,標志著北京市正式啟動打造國產高性能算力互連集群的“北京方案”。這一創新聯合體將以北京人工智能算力互連創新中心為依托,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快開展集群式技術攻關,面向產業需求推出新產品,打造新業務,形成新生態。
開幕式上,多位中外院士發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講。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從數學的極限理論視角,深入探討了智能涌現現象背后的復雜機制,提出了利用極限理論來開拓認知邊界的方法論。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則解析了大模型在智能決策方面的理論支持和技術潛力,并展望了大模型決策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在尖峰對話環節,圍繞“AI for Math & Math for AI”的主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京東探索研究院院長何曉東等專家學者展開了深入討論。戴瓊海呼吁更多數學研究者加入到“數學+人工智能”的交叉領域中,以解決人工智能訓練中的參數量瓶頸和黑箱問題。何曉東則從產業界視角分享了人工智能產業的觀察,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更像是效率工具,尚未實現從0到1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