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激烈競爭中,全球移動出行巨頭Uber正加速其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布局,通過一系列戰略聯盟展現其雄心壯志。
近日,Uber宣布與由復旦校友創立的L4級自動駕駛企業Nuro攜手合作。根據協議,Uber計劃在未來六年內斥資數億美元,推動超過2萬輛無人配送車上路運營。這一舉措標志著Uber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又一重大邁進,特別是在城市配送和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方面。

Nuro由谷歌自動駕駛項目的前核心成員朱佳俊和Dave Ferguson共同創立,專注于L4級無人配送車的研發。其技術專長與Uber在最后一公里配送和城市自動駕駛出行方面的需求不謀而合。目前,雙方合作的原型車已在Nuro的測試場地進行測試,預計首批車隊將于明年正式投入運營。
此次合作并非Uber首次與中國自動駕駛企業結緣。就在不久前,百度旗下的蘿卜快跑也與Uber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無人駕駛出行服務擴展至美國和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市場。小馬智行、Momenta和文遠知行等中國自動駕駛先鋒企業,也早已與Uber達成合作,共同布局海外市場。隨著Nuro的加入,Uber的“中國自動駕駛合作伙伴網絡”進一步壯大。
Uber頻繁攜手中國自動駕駛企業的背后,是全球Robotaxi行業競爭格局的深刻變遷。招商證券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在城配物流等特定場景中已實現商業化落地,而美國企業如Waymo和Cruise雖然在技術上領先,但在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和規模化運營方面仍面臨挑戰。小馬智行CEO彭軍表示,從技術指標和運營層面來看,國內在這些方面比海外更領先,因為海外的人口密度、路網密度以及開放區域的人口量和建成區面積與國內存在顯著差異。

在占據國內市場優勢的同時,中國自動駕駛企業也在加快全球化步伐。除蘿卜快跑外,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和Momenta等公司也在歐洲、中東等地區進行測試或試運營。這一趨勢表明,中國自動駕駛技術正逐漸獲得國際認可,而海外巨頭也希望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搶占市場先機。
然而,盡管前景廣闊,L4級自動駕駛的大規模商業化仍面臨多重挑戰。在技術層面,復雜城市環境下的長尾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在法規層面,各國對無人駕駛的監管政策仍在摸索中;在成本層面,硬件和運營費用依然是行業普及的障礙。盡管如此,部分頭部企業已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彭軍透露,2025年將是Robotaxi的量產元年,公司今年計劃按1000輛車排產,車輛毛利有望轉正。
Momenta CEO曹旭東則從安全性的角度提出了量化標準,認為自動駕駛需要達到比人類駕駛安全一萬倍的水平,才能支持100萬臺Robotaxi規模化上路。他強調,這一目標的實現將依賴于智能駕駛技術的指數級進步。
Uber的“中國戰略”不僅反映了全球自動駕駛行業的技術競合趨勢,也凸顯了中國企業在商業化落地上的獨特優勢。通過與蘿卜快跑和Nuro等企業的合作,Uber正在構建一個涵蓋乘用與貨運的自動駕駛生態系統。對于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而言,與Uber的合作不僅是技術輸出的契機,更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