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正逐步告別其粗放式增長的往昔,邁向一個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驅動的新紀元。這一轉變的核心動力,已從傳統的物理資產悄然轉向數字資產。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應對行業劇變的關鍵策略,更是突破發展瓶頸、構筑獨特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
自2016年《巴黎協定》簽訂以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日益增強,凈零排放目標成為各國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國于2020年9月積極響應,明確提出“雙碳”目標,即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力爭碳中和。這一宏偉藍圖不僅是對國際承諾的兌現,更是推動能源及相關產業升級、確保經濟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引領下,新能源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中流砥柱,正步入規模與質量并重的發展快車道,光伏、風電、氫能、儲能等領域近年來均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然而,新能源企業在追求發展的道路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早期,新能源產業主要依賴政策驅動,但隨著2018年“5.31光伏新政”的出臺,補貼退坡標志著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新能源企業不得不摒棄以往依賴補貼的發展模式,轉向市場化經營,尋求高質量發展之路。與此同時,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粗放式增長帶來的問題逐漸顯現,如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利潤空間大幅壓縮等,成為新能源企業亟需解決的難題。
面對挑戰,新能源企業正積極探索技術與業務創新,以數字化、智能化為引擎,重塑企業生態。能源物聯網與全系統可視化技術的運用,不僅提升了風機運營、光伏電池板績效監控等關鍵環節的精準管理水平,還實現了新能源生產、儲存與消費的全程可視化追蹤,為風險防控與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創新性業務模式的涌現,如混合電廠的轉型,通過多能互補、協同共享,進一步挖掘了資源潛力,增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效益。
在經營效率提升方面,新能源企業同樣不遺余力。通過數字化手段優化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服務等核心環節,提高信息傳遞效率、數據精準度與及時性,推動業務高效運轉。無人機巡檢、項目管理控制看板等數智化應用場景的落地,不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還提升了項目管理整體效率。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中國新能源企業憑借其技術領先性、生產效能和成本控制優勢,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相比,海外市場需求成熟度更高、市場集中度更低、潛在市場空間更大。中國新能源企業在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等細分產業中已具備輸出技術換市場的實力,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經營成為行業共識。眾多新能源龍頭企業深耕海外市場多年,海外業務收入占比持續攀升,歐洲和美洲地區成為其主要出口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