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正面與背面的差異長久以來激發(fā)了科學家們的好奇心。一個廣為流傳的假說是,月球在其初生階段猶如一片沸騰的巖漿海洋,在冷卻過程中,密度較小的富含鈣的斜長巖上升至表層,構筑了月球上最為古老的原始外殼。盡管美國的阿波羅任務曾從月球正面采集到這類斜長巖樣本,但這些樣本不僅數(shù)量有限,且地域代表性不足,因此關于月球背面是否擁有與正面相同的原始外殼,科學界始終未能達成共識。

嫦娥六號任務的新發(fā)現(xiàn)為這一謎題帶來了曙光。其采集的樣本源自月球背面的阿波羅盆地,一個地質(zhì)構造極為復雜、月殼較薄且歷經(jīng)多次撞擊的區(qū)域。這里的物質(zhì)混雜,給科學家分析嫦娥六號樣本帶來了顯著挑戰(zhàn)。
科研團隊利用“月亮女神”探測器的多波段成像數(shù)據(jù),結合嫦娥六號樣本與現(xiàn)有月球巖石數(shù)據(jù)庫、模擬光譜以及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斜長巖樣本進行綜合分析,成功識別出51處富含斜長巖的巖石露出點。這些巖石中的斜長石純度極高,屬于罕見的純斜長巖類型。據(jù)論文的主要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郭弟均副研究員介紹,這些純斜長巖主要分布在較晚形成的撞擊坑的坑壁和中央峰上,似乎是被撞擊事件揭露出來的。
嫦娥六號著陸點位于阿波羅盆地南部的月海平原,周邊環(huán)繞著多個含有純斜長巖露出點的撞擊坑。模擬計算結果顯示,這些撞擊坑濺射出的物質(zhì)在嫦娥六號著陸點堆積了超過10厘米的厚度。這意味著嫦娥六號在采集月壤時,極有可能挖掘到了這些源自月球最古老外殼的珍貴碎片。阿波羅盆地內(nèi)還可能隱藏著源自月幔的低鈣輝石。因此,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寶藏”可能同時包含了原始月殼和月幔的物質(zhì)。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劉洋作為論文的通訊作者指出,這項研究極大地深化了我們對月球背面該區(qū)域原始月殼分布的認識,為探索月球巖漿洋冷卻過程、月殼與月幔的演化等月球早期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