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獎已陸續揭曉,中文互聯網問答社區知乎也同步推出「2021諾貝爾獎巡禮」線上專題活動,邀請醫學、物理、化學、文學等各領域的知乎答主,進行諾獎預測、科普與解讀。
在北京時間10月4日公布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前,就有知乎答主已經在專題中成功預測到神經科學領域獲獎幾率最大,并給出相應的專業解釋。另一位知乎答主則在物理學獎相關話題下成功預測到意大利物理學家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將獲殊榮。在北京時間10月5日17:45,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該獎項授予日本氣象學家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德國氣象學家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和意大利物理學家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以表彰其在理解復雜物理系統方面的開創性貢獻。
諾貝爾獎在國內的關注度近年來持續升高,諾獎預測這一高質量競猜也在各大平臺成為網民熱衷參與的互動玩法。然而,知乎網友更為關心的是,如何通俗地理解諾貝爾獎?他們的科研成果對我們的生活和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
科學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成為大眾社交的必備話題。知乎答主、中科院生物學博士李雷,就從“辣椒為啥讓人熱,薄荷為啥讓人覺得涼的角度”,在「202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溫度和觸覺受體的發現者,如何通俗地理解這一成果?」這個問題下,回答知乎網友們的提問,他寫道“我們吃辣椒,辣椒里面的辣椒素可以引發人體的TRPV1來觸動痛覺,而這種痛覺還和溫度有關,所以就有了又熱又痛的感覺了。”
此外,之前我國科學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術的重磅消息,也讓許多網友大膽猜測,是否有可能獲得此次諾貝爾獎?還有人提問「我國該如何培養科學家,提高科研水平,讓許多小孩子們的夢想不再是當明星,而是當科學家?」「你認為還有哪些重要研究達到了諾貝爾獎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正在成為流行文化、網絡文化的一部分,而知乎作為互聯網平臺,近年來更是在科學領域持續發力,例如知乎此前就發起過「致知計劃之科學季」,覆蓋航空、物理、生物、醫學、心理學等專業性較強的硬核知識領域,激勵優質答主和網友互動,滿足當前大眾對科學的好奇心,共同創造出具有獲得感的優質答案。
截至發稿前,知乎「2021諾貝爾獎巡禮」專題已有超過1200萬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