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行業幾十年發展歷程中,中國品牌、外來品牌的內涵正悄然逆轉。一方面,以海爾智家、美的、容聲為代表的中國品牌通過積累科技優勢,已逐步走向全球市場;另一方面,以高端形象示人的外來品牌正在國產化:以博西為例,目前已在中國打造了從采購、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直至售后客服為一體的產業鏈系統。
以前,人們習慣性地以品牌誕生的國家來定義品牌。譬如,西門子誕生于德國,就是德國品牌;三星誕生于韓國,就是韓國品牌;海爾智家誕生于中國,就是中國品牌。其實,這種分類習慣在全球市場的一體化的今天,已經越來越不合時宜了。就如在中國市場銷售的西門子冰箱,除了品牌誕生于德國,其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已經完全“國產化”了。同樣,誕生于中國的海爾冰箱,由于堅持三位一體的本土化運營,已經完全國際化了。
基于以上,單純用品牌誕生地來定義品牌,只是其中一種定義方法,如果將視野放到全球,用全球化品牌,或世界級品牌來定義品牌會更符合當下的全球市場趨勢。
西方的工業發展早于中國,所以,在工業設計、工藝等方面的確優于中國品牌。而中國企業也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其工業設計、品質等逐漸與世界接軌。今天,我們不妨以冰箱行業為例,來做一次分析,讓消費者在選擇冰箱時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品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選外來品牌冰箱還是中國品牌冰箱?質量好是關鍵
以往,很多消費者認為外來冰箱更有設計感,用料更扎實,品質更有保障。事實果真如此嗎?盡管西方工業起步早,有先發優勢,但是發展至今,中國品牌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品質服務方面,早已比肩甚至趕超外來品牌。
隨著全球化合作加深,現在全球60%的白電產品來自中國制造。以冰箱核心零部件壓縮機為例,西門子、 伊萊克斯 、伊黛喜等品牌,在全球化供應鏈體系中,選擇了中國供應商加西貝拉,這也是眾多中國冰箱品牌的供應商。
中國品牌的質量也漸漸在國際市場形成口碑。上世紀 90 年代初,海爾冰箱剛進入以品質著稱的德國市場,就遭遇了阻攔。最后,還是在撕去商標一同接受當地權威機構檢測后,海爾冰箱最終以 8 個+號獲得最優,拿到了 2 萬臺的大訂單。同時,美的、容聲等中國品牌也紛紛加入,通過跨國合作等多種形式,逐步與國際接軌。市場數據也佐證了中外冰箱品牌用戶選擇的變化。中怡康最新數據顯示,TOP5 品牌別為海爾41.4%、美的12.2%、容聲11%、西門子8.7%、博世3%。
中國品牌競爭力增強,背后是科技、場景的加速創新
除了品質外,科技創新是企業參與全球角逐的核心要素,是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關鍵所在。以前,尖端技術往往把握在外來品牌手中,比如西門子秉承德國人的嚴謹風格,創新并一直沿用零度保鮮科技,這種堅持值得中國品牌學習。
但歷經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品牌創新實力也已經站在國際前沿,在科技研發和產品迭代上做了大量創新。截至 2020 年,海爾制冷專利公開量已達 1744 項,蟬聯全球第一。
面對外來品牌在品質、科技上的百年沉淀,中國品牌用幾十年時間實現了趕超。而面對嶄新的物聯網時代,中國品牌得以和外來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線,且具備了先發優勢。
從創新思路來看,與三星、LG等國外品牌聚焦智能硬件升級不同,中國品牌更注重用戶的場景體驗。海爾冰箱通過三翼鳥廚房帶來了成套飲食全流程解決方案,小到 3 步做出北京烤鴨等大師菜,大到可以 7 天 6 步煥新廚房。美的落地i+智能廚房生態系統、實現冰箱與廚房電器的互聯互通。小米生態鏈也發力智能家居推出智能套系產品。

雖然國內外品牌創新、發展側重點存在差異,但是相較于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外來品牌,洶涌而來的物聯網大潮、蓬勃發展的智能家居和智慧場景服務,是中國冰箱企業實現彎道超車、決勝未來的機會。
不斷迭代創新的新產品、新技術,已經為中國品牌轉型場景夯實了基礎。只要保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保持科技創新的速度,提供更高價值的使用體驗,相信在全球化競爭時代,不斷全球化的中國品牌會贏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