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ID:yuledujiaoshou),作者:Mia,授權轉載發布。
7 月 6 日,據刺猬公社從相關人士處獲悉,澎湃新聞將在近期啟動B輪融資,其規?;虺^ 2016 年的A輪融資6. 1 億元,投資方也可能將不限于A輪融資中的全國資陣容。
作為體制內誕生的新媒體,主打“原創”“時政”和高知人群的澎湃新聞一直在尋找著主旋律導向與互聯網思維的最佳結合點。
引入非國資或將進一步加速其媒體融合、改革和轉型步伐。據友盟后臺數據顯示,澎湃新聞用戶以男性為主,占總體的70%;地域方面則主要集中在北上廣和江浙一帶,IOS用戶占比40%。
在虎嗅、 36 氪、鈦媒體等互聯網、財經、科技類垂直媒體站上風口的當下,嚴肅新聞媒體們如今過得怎么樣?隨著近日新浪宣布擬私有化,門戶網站衰落已成必然,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以今日頭條等為代表的資訊信息流平臺以個性化推薦算法機制成為用戶主流選擇,由傳統新聞媒體轉型而來的專業新聞資訊平臺,作為資訊信息流平臺們的內容供給方,能憑借內容質量彌補數量和體量上的劣勢嗎?
澎湃是否如昨?
在移動化浪潮將至的2012- 2014 年前后,門戶網站紛紛發布手機新聞客戶端,傳統媒體紛紛依托于原有團隊嘗試新媒體轉型。 2012 年,“人民日報”安卓客戶端上線, 2013 年,依托于央視網的“央視新聞”客戶端上線, 2015 年,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打造、依托于《重慶晨報》的“上游新聞”客戶端上線。在這波轉型潮中,部分報業“將紙質內容轉移到新媒體平臺”顯然只是一場自嗨。
2014 年 7 月 22 日,作為上海報業集團轉型實驗田的“澎湃新聞”正式上線,以“澎湃如昨”為理念,試圖打造一個“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臺”,由《東方早報》團隊負責采編報道,上線之初大致近 400 人。其切入節點不算最早,但也不算最晚。另外,澎湃新聞還擁有互聯網新聞一類資質,具備對現場和時政新聞的直接采訪權,因而具有內容資源優勢。
據悉,澎湃新聞的初期投資達 3 至 4 億元,其中一部分來自政府,一部分來自財團,聯想旗下的弘毅資本此前曾傳出參股的消息,所以其初期商業化壓力不大。此外,“澎湃”的核心成員還實現了對項目的持股。多元化的股權結構,以及團隊激勵等機制似乎從一開始就證明了上海報業集團深入擁抱市場化,轉戰新媒體的決心。
踩在國家反腐倡廉的重大事件發生時間節點上,澎湃新聞誕生之初以一系列深度反腐報道打響了名號,澎湃專門開辟“打虎記”,對全國各省市反腐信息進行追蹤與報道,許多讀者就是因為那時候的系列非虛構報道而成為澎湃的忠實用戶。
2016 年末,澎湃新聞獲得上海久事、上海精文投資等六家國資戰略入股,融后估值超過 30 億,與此同時,上海報業集團宣布《東方早報》休刊。傳統媒體停刊的同時,孵化出的新媒體獲得融資,成為傳媒行業年度重要事件之一,標志著傳統媒體的徹底轉型。
區別于大部分同類平臺主要產出娛樂、科技、生活類內容,依托于《東方早報》原本的強項時評,言論,專欄,文化新聞,澎湃新聞產品設計上也體現出了“新聞+評論”的特色。目前,澎湃新聞共有五個新聞頻道分類:視頻、時事、財經、思想、生活。三個UGC內容生產與用戶互動頻道:“問吧”、“問政”、“湃客”,共有 8 個原始頻道, 85 個欄目。 2018 年,在全網點擊量TOP10 中,其原創稿件占比70%。
據總編輯劉永剛表示,現在每天原創稿件的生產量為 300 篇。與此同時今日頭條 2018 年每天已經聚合產出 60 萬篇以上的自媒體內容。但前者產出的原創新聞報道仍然屬于稀缺性內容,兩者平臺屬性的不同決定了內容篩選機制的不同:前者以編輯人工采編為主,注重權威性,后者以智能算法推薦為主,注重個性化分發。
期間其產品架構也不斷創新: 2016 年 10 月 21 日,澎湃新聞推出“重走長征路”新媒體報道H5 產品。 2017 年 1 月 11 日,澎湃新聞正式上線視頻頻道,在官方微博和微信訂閱號之外,還孵化了“中國政庫”“中南海”“打虎記”“人事風向”“一號專案”等公眾號矩陣。
在 2019 年 7 月誕生五周年之際,澎湃新聞宣布下載量超過1. 5 億、日活超過千萬量級,并推出源頭活水計劃、無所不在計劃和相互賦能計劃,發布了包括政務號、媒體號和湃客號 3 大領域在內的“澎湃號”,聚集1. 5 萬個政務號,上百家主流官媒,以及主打社區和互動的“澎友圈”,以及英文版“Sixthtone APP”。
工信部網絡輿情研究中心發布的《 2017 年中國網絡媒體公信力調查報告》顯示,界面在用戶信任得分中排名第五,澎湃新聞用戶信任得分排名第二,與人民日報、騰訊新聞一起并列網民信任度最高的信息獲取平臺。
澎湃是否如昨?媒體平臺的公信力始終依賴于內容本身。然而澎湃新聞近日正在幾次重大事件中成為眾矢之的:一邊是新聞媒體職業素養,另一邊是互聯網時代短平快的傳播焦慮下的“標題黨”“十萬加”訴求,兩相拉扯下不免搖擺不定,此前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官微曾發布《中央及時糾偏:嚴厲批評澎湃新聞網》,在“尋找湯蘭蘭”事件報道當中,澎湃新聞因暴露湯蘭蘭個人信息而備受批評。在移動互聯網新場景下,如何重塑新聞倫理成為了媒體新的挑戰。
嚴肅媒體品牌們現狀如何?
去年是TMT類新媒體的高光之年,TMT頭部新媒體紛紛獲得融資。 2019 年 7 月 13 日,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宣布,鈦媒體已完成最新一輪近 1 億元的融資,由興開國際、盛大資本、北京華韞投資等多家機構聯合投資。去年 8 月,極客公園完成數千萬元的 B 輪融資,由小米集團與順為資本聯合投資。 2019 年 11 月 8 日,36 氪正式登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KRKR”。
36 氪 2020 年Q1 財報或許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媒體平臺營收結構,以及C端紅利下滑,TMT媒體轉型“新經濟服務公司”,探索2B商業變現模式的趨勢:第一季度在線廣告服務營收為 2100 萬元人民幣,同比下滑39.5%;企業增值服務營收為人民幣 4280 萬元,同比增長3.4%;訂閱服務營收為 130 萬元人民幣,同比下滑82.3%。
而缺失“企業增值服務”營收渠道的嚴肅媒體平臺們,又將如何探索商業模式?同樣是上海報業集團背景,同一時期誕生的界面經常被拿來和澎湃予以比較。雖然兩者調性都偏嚴肅,但前者主要偏向商業和經濟熱點,后者偏向時政熱點。從盈利模式上來看,澎湃新聞主要是通過內容打造吸引廣告投放,定位于一二線新中產用戶的界面還通過旗下原創設計師平臺“尤物”進行電商方面的探索,推出“摩爾金融”探索互聯網創新金融資訊及服務。
相較于偏向泛娛樂的資訊聚合類平臺而言,嚴肅媒體平臺的優勢在于更高的公信力、權威度和品牌號召力,更適宜于品牌型廣告而非效果型廣告,另外深度報道的稀缺性也拓展了用戶知識付費的想象,在互聯網沖擊下,國外《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均嘗試了數字訂閱付費探索,此前《三聯生活周刊》旗下的手機閱讀APP“中讀”推出會員年卡促銷不到 4 天收入 370 萬元。 2017 年 11 月,財新傳媒宣布旗下所有新聞內容收費。因此,知識付費或許是澎湃未來的方向之一。
同樣身為主流媒體推出的互聯網平臺,盡管紙媒和網絡視頻媒介形式、內容定位不同,但芒果TV堅持主流價值觀的同時發力市場化的經驗或有可供澎湃借鑒之處。
2016 年,短視頻市場爆發前夜,一些傳統媒體開始轉而進軍新聞資訊類短視頻陣地。 2016 年 9 月 11 日新京報網推出“我們視頻”,另一家具有嚴肅新聞資訊性質的短視頻平臺梨視頻同樣與澎湃系有著密切關系: 2016 年 7 月,梨視頻創始人邱兵從東方早報和澎湃新聞離職,澎湃新聞原主編李鑫、澎湃人物原主編盧雁等加盟短視頻項目創業,先后獲得CMC資本、人民網、騰訊、百度的融資, 2017 年初因資質問題梨視頻被要求整改,從時政及突發新聞轉型為專注于年輕人的生活、思想、感情等方面。 2019 年 8 月底,梨視頻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簽署正能量內容傳播戰略合作協議。 2020 年 4 月初,梨視頻獲得新華網旗下基金戰略入股。
但梨視頻同樣面臨著商業模式不清晰、自身流量有限依靠外部渠道等問題,盡管定位于資訊內容屬性,且所有短視頻均經過事實核查,區別于其他短視頻平臺,但最受歡迎的仍然是娛樂美女等大眾化內容而非嚴肅內容。在MCN爆發的場景下,如何維系其獨家拍客體系?如何聚合流量,拓展商業變現渠道的同時不損害調性?這些都是梨視頻亟待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看,嚴肅媒體品牌們大多有著相似的背景——由傳統媒體集團孵化、專業團隊打造,相似的內容堅持,以及相似的境遇:新聞屬性決定了它們自身流量有限,在商業合作方面更為謹慎。在市場細分化的當下,上述平臺作為內容生產機構的意義,以及其吸引到的人群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