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銀杏財經(ID:threemornings),作者:風千語,授權轉載發布。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泰戈爾
16 年前,對于 8 歲的劉業平來說,幸福就像水庫另一邊的紅蘑菇,要冒著生命危險游過去,從凌晨找到天黑才能采到。
鮮紅的大蘑菇是廣西的一寶,作為名貴野生真菌,價格高昂的背后也包含著采摘人的辛酸。劉業平至今記得水快漫過全身的感覺,他拿手橫在脖子前面朝大家形容。
“那個水很深很深……”
水深的除了見不到底的水庫,還有貧困的汪洋。
劉業平用筆在白紙上畫出了小時候住的房子,他和三個姐姐一個哥哥擠在一間,旁邊就是豬欄,只用幾塊木頭隔開。下雨的時候,滿地都是接雨的盆和桶,風一吹,豬欄的氣味飄滿了整間屋子。
“說白了,就是住豬欄的。”
家里沒有米,媽媽總是去借,借多了自然就沒有人肯借了。
上了小學二年級,劉業平還是穿著開襠褲,隨之而來的嘲笑深深印在了劉業平的腦海里。即使過去那么多年,他講起這些還是要不斷擦眼角。
如果當時要是有人能幫我一把就好了,劉業平不止一次這么想。
“我不希望別人像我一樣,到了二年級穿著開襠褲去學校被同學恥笑。”
這是劉業平最樸實的愿望,他也確實在身體力行地做一些幫助困難人群的事。拍視頻的收入都被他用在了“扶貧”上,賬本上歪歪扭扭寫滿了各種賬目,粉絲漲得不算快,但也已經有 30 萬。
壹
視頻行業的網紅
2019 年 11 月 13 日,劉業平在視頻平臺上傳了第一條視頻。視頻里是一條不知餓了多少年的流浪狗,渾身臟兮兮,由于虛弱,連站立都成問題。
為了這條狗免于被餓死的命運,劉業平時常將自己的早飯帶給他吃,后來還將這條狗帶回了家。整個視頻都談不上什么拍攝手法或敘事技巧,但是卻得到了上萬的播放量。
至今,很多人都還是會被這第一個視頻下面有條評論逗樂:太可惡了,幫那么多人,我硬幣都不夠用了。
可能是從這條狗的視頻開始,劉業平發現視頻是一個很方便做公益的渠道,隨后也和幾個朋友一起注冊了好幾個視頻渠道,如西瓜視頻、抖音等。
“快手一開始播放量很多,后來不知道因為什么被舉報了就被限流了,還有西瓜視頻也是,一開始很好,后來就不行了,抖音則是一直都沒什么人關注。”
劉業平也沒有花什么心思去追究到底為什么有的平臺火,有的平臺不火。
相比平臺而言,真正讓他感到溫暖的是網友,大家都很純粹,還有人會私信鼓勵他。
劉業平視頻關注的第二位弱勢群體是一位雙腿殘疾的女士,她唯一的心愿是希望找個伴侶。
為了幫助她尋找伴侶,劉業平連續發了很多條視頻,視頻里長鏡頭很多,從幫忙洗菜做飯到坐輪椅、出門都有,還有鄉村里看起來永遠愜意和美好的田野風景。
“后來找到對象了嗎?”
“找到了,就鄰村的。”劉業平說起來不自覺地笑了。
不過,劉業平印象最深的還是失明的老爺爺。
劉業平的視頻里前后出現過三位失明爺爺,他們可能因為失明,家里東西常被偷,水桶里的水全是泥了也照樣喝,去集市上買東西二十分鐘的路程要走上好幾個小時。
其中有一位老人近 80 歲高齡,已獨居幾十年,住在一個極其簡易的竹棚里,具體什么時候失明的連自己也記不清。
“他有時候說自己是小時候失明的,有時候又說自己是二三十歲的時候。”
初中畢業就入社會的劉業平,有一手很熟練的理發手藝,剃刀甩到手上時總有不經意間透露出的自信和瀟灑。他會給這些老人理發,理完發又給老人擦臉,擦完臉,失明老人總是眼睛瞇著笑著,看起來像個孩子。
在為失明老人搬到新家后遇上疫情,但劉業平還是不放心,就想去看看老人,還帶去了一些生活物資。新家其實不算新,但是比小竹棚已經好太多。
新家里,老人在安靜地睡覺,收音機拿得很近很近,里面還放著周深的一首《大魚》,可見是聽收音機聽著聽著睡著了。
桌上臟亂的碗筷和發霉的食物依舊在提醒觀眾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獨居的失明老人。
無奈,劉業平只好在門外等到老人睡醒,睡醒后一陣寒暄,劉業平問老人這里是否住得舒服,老人點了點頭。
“可是后來他又自己搬回竹棚去住了,不知道為什么,可能還是竹棚習慣,因為住了太久。”
到目前為止,劉業平連同朋友以及當地殘聯、扶貧辦已經連續幫助了 40 多戶弱勢群體。
“可這遠遠不夠,因為我們不可能天天都去,他們很多是孤寡老人,暫時也沒有其他辦法……”
后來的視頻內容,覆蓋人群更加廣泛,從聾啞奶奶、失明爺爺到精神殘疾人員,家鄉的“老弱病殘”都被拍了個遍。但劉業平幫助過的人并非只有這些人,那些不愿意出境的受助對象或未成年,都默默地被記錄在了劉業平的賬本上。
每個月,劉業平都會發視頻公布自己當月拍視頻的收入,還有幫扶支出,總體而言,收入和支出都相差不多,有時候收入少于支出,有時候收入大于支出。
賬本畫了很工整的表格,寫著歪歪扭扭的字,這些賬單劉業平還會同步朋友圈。
“有沒有人說你作戲或者不理解你的視頻呢?”
“我不會在意,因為(大家)都說不用管那些噴子。”
視頻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但劉業平認為,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如果確實做得有不到位的地方,也會接受意見慢慢改正。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的呀。”
從黑暗中來的人,最懂黑暗,也最明白光明有多吸引人。
要做這些事,對于劉業平來說,不是什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只是順心而為罷了。
他不需要高光,也不應該被貶低。他只是在經歷了人間的苦難后,動了人都會動的那一點惻隱之心,并且去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甚至也不知道能做到什么時候。
時至今日,劉業平依然習慣將彈幕說“談”幕,把up主說成“優p”主,他不知道MCN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叫快速變現,在視頻里出境時依然顯得拘謹和內向。
貳
是賣慘的“財富密碼”
還是后浪之光?
在互聯網發布自己生活不如意的人,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越來越多。
可能是孤獨催使人用vlog等方式與世界交流,也可能是希望從陌生人那里得到些許關心。
前段時間被媒體推上風口浪尖的癌癥up主@虎子的后半生,便是一個代表。經平臺官方調查公告顯示,此人確實是一位癌癥病人,但個人主頁依然顯示著“該up內容存在爭議”的提示。
同情心被濫用,的確很令人氣憤,可是即便容易被嘲諷為“財富密碼”“賣慘”,展現弱勢群體的內容依然在這群年輕人手下散發出了更多的光芒。
一如時常有彈幕在劉業平的視頻里劃過——我也好想加入這樣的公益行動,可是我還小。
少年人易沖動,但也最易動容。
從彈幕和評論可以發現,觀看劉業平這類公益視頻的有很多學生,他們絲毫不吝嗇在互動中表達自己的心疼和迫切想要伸出援手的沖動。
雖偶有爭議之聲,卻能很快被多數溫暖的聲音淹沒,被感動的少年人生怕公益視頻博主們因為鍵盤俠的攻擊而氣餒,頻頻安慰。
在觀眾看來,像劉業平這樣的視頻博主,自身并沒有太好的條件和經歷,卻能盡己所能去幫助別人,還將那些社會新聞都裝不下的人間疾苦拍成視頻,希望獲取更多關注,實在難得。
于是,充電和投幣成了這些年輕人的最好選擇,在公益視頻里,很少出現其他內容平臺上廣為流行的“下次一定”。
有的up主所有視頻都在圍繞一個或兩個人幫助,有的up主則喜歡拍孩子(經過當事人同意發布)。
Up主@盲人母親曹世美,則講述了來自貴州納雍大山深處的一家三口,父親腿腳殘疾,母親眼盲,兒子腦癱。
這樣一個殘破的家庭,全靠盲人母親撐起來,兒子吃飯需要母親嘴對嘴喂,母親由于眼瞎,做飯時常傷到自己,但 20 多年過去了,腦癱的兒子依然被她照顧得很好。
從 2019 年 8 月開始,視頻逐步展現了盲人母親生活變好的情況,有了更多的生活物資,也住進了更好的磚房。用網友的話來說,感覺自己每次投的幣都真正用上了一樣。
在這些視頻里,最多的彈幕是淚目和加油,最多的評論是正能量的回應和行動。
有同理心的人占多數,只是B站曾經引以為傲的彈幕文化,在破圈以后顯得質量有所下滑。
再有就是如今有 80 多萬粉絲的@溫暖的冷風,他的視頻也如名字一樣,溫暖卻又反映著人世間的某種寒涼。
這位up主的視頻里有許多來自大山深處的男孩女孩,在他們之中,有人 14 歲結婚,有人為了娶媳婦將姐姐嫁出去,有人 15 歲開始打工掙錢,有人沒錢上學,趁著放羊趴在學校窗口偷學,吃不起肉的人也真實存在……
可能有的人會疑問,這都什么年代了,為什么還會有這樣的人存在?但他們確實存在。
互聯網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也在展現美好的同時呈現出了更多殘酷真實的世界。
從前這些真實以圖文存在,現在通過長短視頻,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盡管那只是真實世界的冰山一角,但足以指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冰山的全貌。
在探索真實的過程中,可以去質疑,也可以去忽視,但從來都不動搖那些要前行之人的決心。
基層干部不是神,愛心up主也不是神,實際的幫扶過程,比很多人想得要艱難太多。而回顧人類漫長的發展歷程,最欣慰的或許是我們終有一天通過視頻、文字、圖片看到了這些艱難和痛苦。
更為欣慰的是,這些人間真實終被理解,并且迎來更多的希望。
這類視頻下,總是有著很長很長的評論,他們或許親身參與過扶貧,或許身邊就有這樣的弱勢群體,或許回憶起了童年往事,每一條都值得細看。
那些被流量算法大軍沖刷掉的個人號,在公益視頻中反而找到了自己的圈子,有人說這些人才是后浪。
事實上,所有努力的年輕人都可以當得起后浪一名,無論他居深山還是高樓。
叁
結語
這些拍公益視頻的年輕人,他們可能不懂太多專業的數據,只是覺得這事理應如此。年輕的時候,許多人都愿意用實際行動做點不問回報的什么事。
為愛發電也好,不圖功名也罷,但沒有任何平臺能為這些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價值輸出環境。
有up主造假,“愛國老外”和“癌癥賣慘”橫行,大多數平臺聽之任之,也有些平臺頂迫于輿論壓力選擇了一刀切,讓那些真正的后浪之光孤單且孤獨;有up單純為愛發電,遭至非議,平臺選擇沉默,反而助長了視頻行業“財富密碼”的滋生。
當視頻行業飄到云端之后,卻似乎忘了有很多年輕人還在塵埃之下。視頻平臺需要的,不是打著做年輕人生意的口號,拿著冰冷的數據大步邁向商業化。
而是需要一個良好的平衡機制,既能避免形式主義的“一刀切”懶政,又能實事求是的面面俱到,讓后浪之光們看到真切的希望。
這才是所有在絞盡腦汁挽留年輕人的企業,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