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7日,第二屆全國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學術論壇在南京舉行。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劉剛出席平行分論壇“數字孿生與智慧運維”,作題為《基于數字孿生的精益建造助力工程項目成功》的主題發言,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剖析了數字孿生與精益建造深度融合推動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新思路。
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劉剛
數字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對建筑業提出更高要求,高質量發展成為產業發展主旋律。對此,劉剛分析稱,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以數字化手段作為有效的支撐,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核心,以全產業鏈綠色化為目標的發展新方式,將工業級精細化水平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推動原有靠大量投資進行的規模化增長模式轉變為靠價值創造來驅動發展的新模式。
當前,傳統建筑產業工人老齡化、事故多、能耗高、工期超、成本超、利潤低、質量差,生產效率低、社會成本高已經嚴重制約建筑產業發展。劉剛認為,當下的建筑產業急需通過“多、快、好、省”的方式,實現“讓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具體而言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0%、項目進度加快50%、項目成本降低1/3、質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建立以項目為核心的建筑產業互聯網,在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支撐下,連接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各參與方,實現各方之間的高效協同,用數據驅動業務,使資源在整個產業內得到充分利用,將建筑產業提升至工業級精細化水平。
劉剛在發言中深入分析了精益建造與數字孿生的內涵。他指出,精益建造是綜合生產管理理論、建筑管理理論以及建筑生產的特殊性,面向建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運用專業的技術和方法,持續地減少和消除浪費,最大限度滿足用戶的需求、實現用戶價值的系統性方法,其主要目標就是實現資源零浪費,實施方法包括集成項目交付、目標價值交付、末尾計劃系統等。數字孿生是綜合運用感知、計算、建模等信息技術,對物理空間進行描述、診斷、決策,進而實現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交互映射,通過數據驅動、模型支撐、軟件定義、精準映射、智能決策,能夠實現高效率協同、低成本試錯、智能化決策。數字孿生與精益建造有效融合是實現項目成功的關鍵。基于數字孿生的工業化建造將出現數字和物流兩條生產線。數字生產線可實現智能化的生產調度、物流調度、施工調度,物理生產線可實現對人員、機械、材料等各要素的實時感知、分析、決策和智能施工作業,讓“工廠和現場一體化”,從而實現價值最大化、浪費最小化的目標。
近年來,廣聯達以“數字建筑”為引領,持續推動新技術、新理念實踐落地。總建筑面積66000多平方米的廣聯達數字建筑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基地項目即是“數字化精益建造”的典范和樣板。
劉剛指出,廣聯達數字建筑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基地在建造過程中實現了數據驅動的精益建造,通過數字建筑平臺賦能,實施數字化精益設計、數字化精益施工、智慧化工地管理、場廠一體化智能加工,基于工序最小管理單位,對影響項目成功的進度、成本、質量、安全、環境五要素精益管理,推動進度動態優化、費用及時支付、質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數字化精益設計方面,以建筑產品需求為導向,以投資限額為基準,實施最高性價比的設計:全專業集成設計,一體化出圖;全過程模擬分析,優化方案;設計施工一體化,協同管理。
數字化精益施工方面,通過計劃排程到末位級、時間精確到小時、任務執行最小到工序,“圖紙模型”細化到構件的工業化手段實現精益建造。數字孿生實現了對人員、機械、材料、環境等各要素的實施感知、分析、決策和智能執行。
智慧化工地管理方面,BIM+智慧工地將工地的人、機、料、法、環生產要素數據接入平臺,各管理人員通過平臺PC端及手機端查看項目數據,數據輔助決策并實現管理協同,構建數字工地。
場廠一體化智能加工方面,以技術手段實現鋼筋、模板、機電一體化,精裝、幕墻一體化。
廣聯達數字建筑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基地項目上的實踐已經初見成效。劉剛稱,項目通過數字化精益建造的實踐,截至當前已節約投資約272萬元 ,工期縮短6.8%,管理人員投入減少5%,返工率減少80%。
發言最后,劉剛表示,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賦予建筑產業的重大使命,也是建筑企業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此過程中,數字平臺服務商為實體企業的數字化運營公司、獨立的應用服務商提供了數字化底座,打造了建筑業生態系統的數字基礎設施。廣聯達作為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愿與建筑實體企業一起共建、共創、共贏,讓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推動建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