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連線Insight(ID:xxxxx),作者 | 韓瀅 ,編輯 | 李信,授權轉載發布。
互聯網大廠,一直熱衷于“買地蓋樓”。
近期,小米在上海徐匯拿地一事引發了公眾的關注。據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顯示,上海徐匯區成交1宗商業辦公用地,由謐空間(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競得,成交價15.5億元。這個公司是小米間接全資附屬的企業。

謐空間(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競得地塊,圖源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
此前,小米發布了駐扎上海的整車制造相關職位,這次拿地也引發外界對于小米為造車拿地的猜想。隨后,小米回應該地將用來做其上海總部的辦公用地。
互聯網大廠買地辦公,小米顯然不是個例。
巨頭們一直熱衷于買地,有的是因為公司員工人數增多,有的是公司新業務的場地需要,還有的是與公司業務版圖擴張相匹配。
更重要的是,這類“不動產”的商業價值,本身就是一種投資。當年陷入資金鏈斷裂困境的樂視,就曾拿出樂視大廈作為抵押以解燃眉之急。
值得關注的是,按著規律來講,房地產公司才是買地蓋樓的主角,但現在這句話前面應該加個“曾經”。如今,行業政策的調控下,“入冬”“回歸”變成房地產行業的關鍵詞,很多房地產公司不再熱衷于買地蓋樓。地產公司恒大,近期就表示原則上十年內都不會再拿地。
對比之下,互聯網大廠買地蓋樓的速度明顯快了些。前有“BAT”十年前買地建總部,后有“TMD”近幾年迎風趕上。對于這些互聯網大廠來說,有了足夠的資金做支撐后,買地蓋樓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如今,經歷了成長、遷徙,置地、安家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新動態。
01大廠有多愛買地?
買地蓋樓,似乎成了互聯網大廠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的標配。
通常來講,企業買地蓋樓的速度和員工規模擴大的步伐保持一致。處于“TMD”頭部的字節跳動,是動作最大的一個。
今年8月,字節跳動官方數據顯示,全球員工人數突破11萬人。作為一家員工數量直線增長的企業,字節跳動也必須為員工尋找更多的辦公場地。
此前,這個超級獨角獸一直沒有自己的辦公樓。無論是北京總部的中航廣場辦公樓,還是分散在海淀區三四環的辦公樓,都是租賃而來。
但從去年開始,字節跳動開始買地建樓。去年6月,今日頭條買下深圳粵海街道上的一塊地,打算自建辦公樓。同年,字節跳動花費50億在北京方恒時尚中心購買了一處辦公地,這也是其首個自有產權辦公樓。
如果說字節跳動在深圳、北京買地買樓是為了員工有個穩定的辦公區,那今年購入上海和杭州的土地,則是字節跳動在業務上的考量。
據36氪報道,字節跳動正籌備抖音電商整合落地至上海,抖音電商的產研和運營整個閉環都將整合至上海,同時招聘也在向上海大幅度傾斜。
同樣是為了給上海員工一個穩定的辦公場地,今年7月字節跳動購入了上海尚浦領世辦公樓。在買下這塊地皮之前,字節跳動已于3月租下尚浦領世一期尚浦中心辦公。兩個月后,上海字跳智浦科技有限公司買下楊浦區平涼社區某地塊,而上海字跳智浦公司正是歸字節跳動所有。
除此之外,抖音在杭州建立電商直播基地后,后續字節跳動也買下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區77號地塊。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開發建設監管協議,這塊地的產業定位即“互聯網、短視頻媒體等行業”,這與字節跳動的整體業務不謀而合。
同樣是大廠買地,B站和美團則選擇在上海駐扎。今年3月,B站官方確認其在上海黃浦江邊拿了一塊地。因該塊辦公定位為企業總部型辦公樓,所以外界猜測B站或在此建立新的上海總部。巧合的是,挨著B站的新地皮,美團很早就買下了一宗楊浦定海社區地塊,用于建設其新上海總部。
無獨有偶,小米此次在上海買地也是為了建設上海總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海總部建成后,小米同時擁有北京、武漢、深圳(在建)、南京(在建)、上海(在建)五個總部。
兩年時間,建成兩個總部、三個待建,小米“買地”的速度和數量都很驚人。正如彼時北京小米總部建成時,小米創始人雷軍所言,“北漂,奮斗9年多,終于買房了!”。
幾乎在小米去上海買地的同一時間,另一家科技公司華為,在深圳拿了塊新地。據連線Insight了解,這塊地的準入行業類別A06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A02新能源產業,正好滿足華為現階段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所需。
相比于字節、美團、B站等互聯網新貴,騰訊、阿里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地產版圖則遍布全國各地。
騰訊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城市都建立了騰訊大廈,阿里則是圍繞電商等業務,在廣州、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西安等地均持有房產。僅是在杭州,阿里便有菜鳥網絡、淘寶城、阿里云和螞蟻金服四大總部園區。
另一個以電商業務起家的公司京東,除了擁有位于北京亦莊的京東總部,其背后還有一個龐大的產業園。從京東物流官網可知,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東物流運營約1200個倉庫,包含京東物流管理的云倉面積在內,京東物流倉儲總面積約2300萬平方米。
明顯的不同是,京東各大物流園區的占地面積很大。作為互聯網公司中唯一擁有上市物流企業的京東,京東物流是其做電商業務的基本支撐。對于京東來說,要鞏固好倉儲物流這一核心競爭力,勢必要繼續拿地加碼物流建設,以此來鞏固自身的護城河。
顯然,眾多互聯網公司買地的心思各不相同。那么,這些年,它們都在“買地”上花了多少錢?
02誰是“買地王”?
這番四處建樓的景象背后,是互聯網公司擴張的本質所在。
從圈地蓋樓的范圍來看,騰訊無疑是“廣撒網”的頭號選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多個城市都能看到騰訊大廈的身影。
2015年,騰訊更是在深圳南山區新蓋了騰訊濱海大廈,這也是騰訊的全球總部。作為從大灣區走出來的企業,騰訊深圳大鏟灣港區的全球新總部已經動土興建。這座被稱為“企鵝島”的項目,占地總面積80.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高達200萬平方米,規模為騰訊大廈、騰訊濱海大廈和騰訊前海大廈(在建中)加起來的16倍。
另一位在全國置業的公司是字節跳動。可以說,字節跳動正在全國一線城市,與其他互聯網公司做“鄰居”。
首先是去年今日頭條入駐深圳粵海街道,這是對標“硅谷”而建設的區域,也是坐擁112家上市公司的街道。
據連線Insight梳理發現,這個街道相繼入駐華為、中興、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眾多互聯網公司,就連地產大鱷許家印也將恒大總部遷到了這條街上。
除了深圳,字節跳動在上海還買了兩次地,這也可以看出其對上海的看重程度。在上海楊浦區,字節和B站、美團做起了“鄰居”。此外,在電商之都杭州,字節跳動在余杭區所買的地塊,其東南位置是釘釘總部,西南則為vivo全球AI研發中心,北面則是OPPO全球移動端開發總部。
值得關注的還有2019年躋身于全球500強的科技公司小米。彼時,小米成立九年,是最年輕的世界500強,截止目前相繼建設并規劃五個總部的速度非常之快。再加上此前,小米官方表示,其汽車業務將落地北京亦莊,建設工廠也是必然趨勢。
總體來看,在占有面積上,騰訊、京東、字節跳動、小米都是“地皮大戶”。快速置地的字節是員工人數激增和業務調整的結果;騰訊、小米則是在各地籌劃總部,以便聯動;而作為唯一擁有上市物流公司的京東,物流園區則是京東的“后花園”。
另一方面,按著市場規律,資金投入自然和蓋樓的面積、地皮的位置成正比關系。
2019年,騰訊曾以85.2億元的價格競得工業用地,值得一提的是,騰訊只投資建設了“騰訊全球總部”這一個項目,即上述提到的“企鵝島”。
據連線Insight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開始,騰訊用于買地或買樓的資金總額大約在370億元,無疑是眾多大廠中花得最多的一個。
緊隨其后的是字節跳動。從2019年開始,字節跳動用于買地或買樓的資金總投入達到138.24億元。雖然蓋樓面積不大,但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的“地段論”讓他的每個樓盤和地域都價值不菲,其中僅北京和上海的辦公區投入就各達50億。
與此同時,小米近幾年的豪擲億元,則在于大面積建設總部。據連線Insight不完全統計,小米近幾年建設投資總部的費用高達90.7億元。其中,北京小米科技園擁有8棟樓,總建筑面積34.8萬平方米,造價高達52億元。另外,選址在上海黃浦江邊的B站,占地面積雖然不大,但由于沿江地帶是稀缺資源,其投資也高達81億元。
相比之下,同為互聯網小巨頭的美團和快手,買地蓋樓的速度似乎并不快。去年2月上市時,快手招股書顯示其購買了總建筑面積約11.42萬平方米的區域,總價值約人民幣28億元。而美團近年來,除了在上海65億買下了其上海總部,并無其他實質性買地動作。
再將時間線提前,“BAT”陣營的阿里、百度的動作則更早些。2015年,阿里巴巴買下了北京望京綠地中心3號樓,用作北京總部。幾乎同一時期,百度也拿下了深圳南山區一塊6.8萬平米的地塊,用于建設全球總部大樓,其隔壁便是阿里和騰訊。
如今,阿里“杭州+北京”雙總部計劃之一的北京新總部正在中關村朝陽園建設中,投資64億。此外,據鯨準產創中心報道,近期阿里投資70億在張家口建設華北地區首個云計算數據中心,占地900畝。
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拿地面積還是投入資金來比較,騰訊都可以算是互聯網大廠中的“地王”,緊隨其后的字節跳動、小米等新銳玩家也是佼佼者。
03大廠四處買地,還能帶來哪些商業價值?
隨著互聯網大廠們業務版圖不斷擴張,買地擴張只是其中一環。本質上,斥巨資買下的房產,不僅可以用來辦公,還可以帶來更多附加價值。
從長遠來看,土地是稀缺資源,大廠拿地不虧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房產的價值不止在于住和辦公,還有很多商業價值。
更為重要的是,商業戰場變幻莫測。互聯網的紅利已經見頂,企業自身的發展難免存在低谷期,但地皮和樓房這種“不動產”,其升值空間將成為企業未來增值的儲備糧。
這一點,也許吃到互聯網第一波紅利的公司感觸最深,而搜狐則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個。
近幾年,搜狐在市場上的聲量越來越小。近期和搜狐有關的最大事件,還是旗下獨立公司搜狗被騰訊花12億美元收購一事,但這與搜狐本身其實并無太多關系。
其實,作為互聯網“老炮”的搜狐,在21年前就登陸納斯達克,這也讓其成為紅極一時的企業。彼時,搜狐員工人數激增,大規模買樓擴建辦公場地成為一項必要動作。
2007年,搜狐買下了北京威新國際大廈8層物業,并將該大廈命名權買下,也就是現在的搜狐網絡大廈。彼時,連同大廈的命名權及10個停車位,搜狐投資金額共2.77億美元,它位于中關村核心區五道口,總建筑面積達2.6萬平方米。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如今這棟樓價值5億美元(34億元)左右。
與此同時,2010年搜狗花1.1億美元買下了一塊地,即為現在的搜狐媒體大廈。根據安居客顯示,該位置周邊寫字樓單價約每平米3萬元。而據了解,搜狐媒體大廈總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如今其總價超過12億。同年,搜狐旗下游戲事業部暢游以9億元價格買下石景山區八角東街的搜狐暢游大廈,總建筑面積約為4.6萬平米。根據安居客顯示,該地段寫字樓房價已經達到每平米2.5萬元,如今其總價超過11億。
明顯的對比是,雖然搜狐如今走下了互聯網的“神壇”,市場上早已沒有了搜狐的聲響。與此同時,其市值也不復往日。截止發稿,搜狐市值僅為52.9億元。而如今,搜狐旗下的搜狐網絡大廈、搜狐媒體大廈、搜狐暢游大廈加起來的估值約在67億元。這家公司的市值還不及它旗下樓盤價值高。
或許是早就看中了樓盤的商用價值,搜狐現在已經開始出租辦公樓來賺錢了。根據安居客顯示,在搜狐媒體大廈和搜狐網絡大廈的樓盤內,均有辦公區在出租。平均計算下來,搜狐樓盤的出租價格為每天每平方米300元左右。

搜狐媒體大廈和搜狐網絡大廈正在出租,圖源安居客
對于現在的搜狐來說,即便業務表現平平,營收也并非樂觀。但至少,作為中國互聯網開拓者的一員,早年的房產投資至今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除了隨著經濟發展,樓盤地皮的價值水漲船高外,事實上,圍繞公司樓盤展開的故事不在少數,尤其是在企業遇到難關時。
當年樂視大廈被抵押一事,至今仍在互聯網圈子里留有記憶。
2016年底,樂視體系爆發資金鏈危機,樂視大廈作為地產資產用于質押,換得了浙江中泰創展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中泰創展”)的14億元貸款資金。盡管樂視大廈處于“一直被拍賣,但一直無人買”的境地,但在當時還是短暫地救了樂視。就在上個月,樂視大廈還進行了第二次拍賣,此次評估價為8.18億元。從這一點看,樂視大廈未來很可能變成賣樓變現的籌碼。
除了互聯網公司看中了土地的生意,本身從房地產行業起家的房產公司對土地商業價值的理解則更深刻。像恒大、寶能這類老牌房企,跨界造車后,一直被“造車圈地”傳聞纏身。
此前,寶能在杭州建立新能源造車基地時,還獲得了杭州新天地工業城市綜合體項目,該項目未來將建成集商業、辦公、居住于一體的商業綜合體。據汽車之家報道,在確定昆明基地之前,寶能已獲得8500畝當地文化旅游項目。
這意味著,房地產企業通過新能源造車拿地一方面可以跨界布局,另一方面也解決了拿地難、拿地價格高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南方企業北上,北方企業南下,四處建總部的互聯網大廠們也有著新的考量。艾媒咨詢集團創始人兼CEO張毅曾在采訪中表示,中國互聯網企業拿地的舉動是坐實“總部經濟”。
所謂“總部經濟”是指一些區域由于特有的優勢資源吸引企業總部集群布局,形成總部集聚效應,并通過“總部——制造基地”功能鏈條輻射帶動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發展,由此實現不同區域分工協作、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形態。
而反觀這些大廠扎堆式買地,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當年的阿里巴巴與杭州,拼多多與上海,現在的小米與武漢都在證明,因為互聯網企業的到來,地方經濟實現了新的飛躍神話。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報道,聚集騰訊、字節、華為等企業的深圳粵海街道,貢獻了超過3000億元的GDP。這一數字,令很多地級城市都望塵莫及。
現如今,短期來看,互聯網大廠買地蓋樓更多是為了業務、人員擴張的辦公需求;長期來看,此類不動產或許會給互聯網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和價值。
如果說曾經的“遷徙漂泊”是互聯網企業擁抱變化的證據,那現在的“置地安家”便是他們公司擴張的需要。
短時期內斥巨資買地蓋樓,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將遠光放長,這個舉措可以節約租金成本,人員流動成本。而離開大本營,將觸角伸到更遠的地方,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也勢必會給自己的總部經濟擴大基本盤。
新建辦公用地也好,業務擴張所需也罷,趁著有資金的時候買些地,總歸不會是虧本生意,必要的時候說不定還能“救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