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將“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戰略目標,并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政策的大力引導之下,消費者、監管者和投資者越來越關注各行各業的企業對氣候產生的影響,各行業積極出臺相關體系。然而,對于許多企業來說,采取措施落實減排既艱難又昂貴,因此不得不推遲這項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將改變“游戲規則”——AI技術能夠多方面深入洞察企業碳足跡并降低減排成本,作為低成本、可持續轉型的加速器;AI技術能夠精準識別各種場景,從環境中收集大量數據并嵌入定制化模型,由結論給出科學、合宜的行動建議。
世界領先的商業戰略咨詢機構BCG波士頓咨詢表示,企業若想減少碳足跡,應把人工智能的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監測排放,利用AI技術跟蹤碳足跡,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全面性。預測排放,根據企業當前的減排工作、新的減排方法和未來需求,預測企業未來的碳排放,從而更準確地設定、調整和實現減排目標。減少排放,精確管控各環節工藝,提高生產、運輸等方面的效率,從而減少碳排放,降低成本。

傳統的減排方式主要強調減少碳消費和使用可再生能源,AI則為企業指明了另一條綠色發展的路徑——通過技術革新,實現企業發展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在智慧環保、智慧工業、智慧應急等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佳華具有多種項目實踐經驗,通過圖片識別、視頻識別、溯源識別等實現監測功能,通過預測各類數據、預警未來情況等實現預測功能,通過生產工藝優化、未來問題防治等實現優化改善功能,利用AI發現并解決各行業痛點問題,技術積淀及應用經驗豐富。
在雙碳監測領域,佳華通過布控一些溫室氣體分析儀、佳空氣環境監測設備、能耗監測終端等產品,實時采集監測CO2等指標,并結合現有的污染源監測體系,對重點排放單位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源監測工作、碳匯監測等,助推“雙碳”目標實現。
佳華打造了一個“生態環境雙碳云圖”,提供基于生態環境、污染防治、兩高管理、能耗管理、雙控目標管理等一系列數字產品和服務。在數據驗證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形成“多通道驗證”的技術路徑,基于企業填報數據,利用智能網關采集的數據、行業平均水平、行業相關標準(如綠色建筑標準、行業綠色工廠標準)等多源數據作為“校驗尺”,多通道驗證企業填報數據的合規性,以保證數據安全真實。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已逐漸成為推動人類社會與經濟形態演進的革命性力量。以“智”提“質”,可以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以“智”圖“治”,可以為社會治理開辟新格局;以“智”謀“祉”,可以為民生福祉拓展新內涵……我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這表明了我國追求高質量和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而人工智能技術,將在幫助產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