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易生活
隨著聯發科已經發布天璣 9000,以及高通方面確認將在下月初舉行的驍龍技術峰會上推出新款旗艦主控,不出意外的情況下,幾周后極有可能就將迎來接下來下一批新款旗艦機型的亮相潮。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三易生活想就現有的一些曝光信息,以及我們近年來評測各種手機時的感受,來給大家談談一個可能許多朋友都會關心的技術話題。那就是在智能手機影像設計里,關于 " 長焦相機 " 的那些事。
智能手機的長焦設計有哪些?至少五種不同類型
要弄清楚目前手機中各種不同 " 長焦相機 " 設計的優缺點,我們首先就需要從它們誕生的初衷說起,也就是為什么廠商會為其配備 " 長焦相機 "。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不就是為了 " 望遠 " 嗎?相機的最遠變焦倍率越大就越有噱頭唄。

從歷史上出現的機型來看,這種看法確實有著一定的合理性。畢竟早在諾基亞的塞班時代,當時一些 200 萬、500 萬、800 萬像素的 " 拍照手機 ",就已經開始將數碼變焦、甚至是光學變焦的遠攝能力作為宣傳重點了。
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對于不懂得何為 CMOS、什么叫做大底,什么是算法的消費群體來說(請注意這其實可能是絕大多數用戶),手機廠商在 " 拍照配置 " 上的宣傳也確實有兩個參數是最容易被 " 看懂 "、且非常深入人心的。其一就是像素數量,另一個則是最大變焦倍率。

正因如此,縱觀如今的手機市場、特別是旗艦智能手機產品就會發現,有如下兩種 " 長焦相機 " 的設計特別吸睛。一種是超大底、超高像素的單長焦相機,其最典型的規格就是 4800 萬、甚至 6400 萬像素的 5 倍潛望式長焦。
而另一種設計,則傾向于使用多枚小尺寸、低像素的 " 長焦鏡頭 " 進行 " 接力變焦 "。例如使用一枚 1000 萬像素的 3 倍長焦鏡頭搭配另一枚 1000 萬像素的 10 倍長焦鏡頭;或是一枚 2000 萬像素的 3 倍長焦鏡頭,配上一枚 800 萬像素的 10 倍長焦鏡頭。
然而其實手機廠商和消費者都明白," 超長變焦 " 絕對不能算是很普遍的需求。因此除了前文中所講到的這兩種 " 長焦相機 " 外,實際上還有另外三種 " 長焦相機 " 的設計同樣也更為流行。
首先,是單枚 800 萬像素的 5 倍潛望式長焦副攝。這種方案多見于有一定拍照水準,但并非頂級旗艦的機型上。

其次是單顆高像素、大底,但較低放大倍率的設計,并且這是一種頗為有趣的 " 長焦相機 " 分支。通常而言,它意味著 3200 萬、4800 萬,甚至 6400 萬像素,但僅有 2 倍放大倍率的一枚 " 人像副攝 "。但這樣的設計與其說是為了 " 望遠 ",不如說其實是為了 50mm 焦段的半身人像攝影所準備。

最后,則是直接舍棄獨立的長焦相機,使用高像素主攝配合算法裁切來變相實現 " 望遠 " 功能。事實上,這可能才是目前市面上最為常見,同時也是許多用戶經常接觸到的 " 長焦 " 設計思路,從幾百元的入門機型到四、五千元的非影像特化產品上,也都能看到此種設計的存在。
哪種 " 長焦 " 更加好用?不同配置各有擅長的場景
介紹完了市面上最典型的五種不同 " 長焦鏡頭 " 設計,接下來我們就要回答大家可能是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了。那就是這些方案中,到底哪一種最好用?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因為從我們長期評測所積累的經驗來看,許多 " 長焦相機 " 的實際表現,其實與它們表面上看起來的配置是未必對得上的。

沒有獨立長焦頭?靠主攝 + 強算法,5 倍長焦下的畫質也不差了
比如說最令人意外的一點可能就在于,最基礎、直接用主攝 + 算法實現的 " 縮放變焦 " 效果,如今在很多機型上的效果其實是相當可以接受的。事實上,在新型大底主攝 + 旗艦級 SoC 的算力加持下,許多游戲手機用 6400 萬主攝,在 2 倍及 5 倍距離上都能拍出不錯的細節,甚至可能比一些配備了低放大倍率獨立長焦副攝的 " 旗艦機 " 還要好許多。
其次,如果你日常更多拍攝的是 2-3 倍焦距上的人像,那么我們強烈建議應該注重那些帶有大底 " 人像副攝 " 的機型,而非選擇超長變焦的產品。這是因為智能手機的變焦原理,本質上靠的還是 " 數碼變焦 " 和鏡頭切換之間的 " 接力 " 作用。
舉例而言,如果一款手機擁有 5000 萬像素的 1 倍焦距主攝,以及一顆 6400 萬像素的 5 倍長焦鏡頭,那么在 1-5 倍這個焦距范圍內,實際上還是依靠主攝 + 算法放大來實現的 " 變焦 "。那么在這時候,它在 2 倍或 3 倍這個特定的 " 人像距離 " 上,很可能就遠不如一款擁有獨立 2 倍焦距、3200 萬像素人像副攝機型所拍出的照片清晰、且富有自然的虛化效果。
最后,對于那些真的很在意 " 超長遠攝 " 的用戶,我們也得提醒一件事。那就是 " 大底單長焦 " 和 " 小底雙長焦 " 這兩種設計方案,如今雖然都能實現最大 100 倍以上的超長變焦功能,但兩者在實際的體驗中還是會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采用大底單長焦設計的三星 Galaxy S20 Ultra,續作則換用了小底雙長焦方案
" 大底單長焦 " 的設計,實際上更注重感光能力和(相對)較近距離上的變焦畫質表現,因此在諸如 5 倍、10 倍這樣的焦距,以及暗光環境中,理論上會有更好的表現。但由于此類大底副攝所使用的 CMOS 普遍都不具備出色的對焦結構,這使得它們在超遠距離(比如幾十倍焦距)上可能會出現對不上焦,或者因為算法放大倍率過大而導致畫面大幅劣化的問題。
三星 Galaxy S21 Ultra 的 3 倍長焦效果

三星 Galaxy S21 Ultra 的 100 倍長焦效果,超長焦下依然能保證一定的畫質,是小底接力變焦最大的好處
相比之下," 小底多長焦 " 方案因為具備多顆焦距不同的長焦相機進行 " 接力 ",實際上也就減少了算法的放大倍率,理論上可以實現更好的超遠焦表現(比如拍攝 100 倍變焦、或者拍月亮)。但反過來說,目前一部分 " 小底長焦 "CMOS 本身還自帶雙核對焦結構,甚至能夠在拍攝超遠距離照片時也做到 " 秒對焦 ",然而作為代價," 小底 " 自然也就意味著更少的進光量、更多的噪點,以及更糟糕的夜景表現。
完美的長焦方案尚未出現,還需要耐心等待
總的來說,縱觀目前的手機市場,絕大多數機型的 " 長焦相機 " 畫質下限相比此前其實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但論體驗上限,那么到目前為止,至少已經量產發布的機型里,還并不存在能夠同時兼顧低倍率、高倍率變焦,對焦速度,夜拍效果,防抖效果的長焦方案。
為什么會這樣?一方面正如我們前文中所講到的那樣,手機的體積限制使得其不可能使用像相機那樣的真正物理 " 變焦鏡頭 "??慷鄶z接力和算法放大已經是目前能想出來的最好辦法了。

OPPO Find X3 系列的超廣角采用了與主攝相同的超大底 CMOS,但長焦副攝則相對沒有這么強悍
另一方面,從整個市場的風向來說,雖然 " 長焦望遠 " 的概念在手機上出現得甚至比 Android 和 iOS 還要更早,但縱觀如今的市場不難發現,實際上絕大多數消費者與廠商反而更青睞超廣角的拍攝能力,對于 " 長焦 " 其實并沒有那么熱心。在這種情況下,優質的超長焦相機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少數旗艦機 " 炫技 " 的手段,而非大多數用戶普遍追求的功能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然也就很難指望手機上的長焦相機在短時間內,能有太大根本性的突破。至少從目前傳出的各種新機傳言來看,2022 年的頂級旗艦機型在長焦相機的配置上,似乎依然不會有明顯的進步。至于此前各大廠商先后預告過的 " 連續可變焦距 "、" 物理伸縮式鏡頭 " 等設計,什么時候才能真正被搭載,自然也就不好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