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后,家庭作業的設計、布置及評價方式產生了新的變化,部分家長開始對家庭作業產生焦慮與擔憂,作業調整是否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家庭教育場景升級呢?
有些家長認為,沒有或減少作業就等于“放松管理”,可能不利于孩子們的進步與成長;還有家長認為,就應徹底”廢除”家庭作業,模仿其他國家不留家庭作業的做法;更有家長認為,有些作業就是留給家長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家長的負擔。對作業的態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是家庭作業。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作業分為三類:
(1)閱讀作業,包括為預習或復習而閱讀教科書,及為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而閱讀參考書等。
(2)口頭和書面作業,包括熟讀、背誦、復述、書面回答問題、演算習題、繪制圖表、作文以及其他創造性作業等。
(3)實際活動作業,包括實習、實驗、觀察、測量和制作標本模型等。
由此可見,作業并非單純的刷題,更需要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滿足學生需求,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家庭作業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必要過程,面對“雙減”政策后的變化家長不用過度擔心,政策指向進一步提升作業管理水平,最終實現分層作業、個性化作業的理念。
在此背景下,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智能化家庭作業系統再次回到大眾視野,成為家庭教育回歸育人本位的支撐。那么,我們需要怎樣的“智能化”家庭作業呢?《中國教育報》相關文章發出這樣的問題。
專家指出,真正的“智能化”家庭作業,應具備個體適宜性、科學精確性和聯系生成性,不應該是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的不良學習工具或者“拍照搜題”類作業APP。

因此,近來許多教育相關單位都展開了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智能化輔導類產品的創新開發,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與中教云聯合出品的智能教輔產品——人教智能教輔,更是得到了眾多家長的一致好評。人教智能教輔恰恰匹配了專家們提到的“三性”,它以強大的權威優質數字化資源為基礎,為孩子多樣化學習與完成分層作業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個體適宜性強調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選擇最適宜的內容和數量,達到家庭作業的“個性化”。人教智能教輔的分層作業系統能夠精準推送不同難度的作業、習題,并根據學情反饋實現更精準的輔導。
科學精確性是指選擇對個體最科學高效的內容和形式。人教智能教輔有匹配教材目錄的課件、微課、音頻、動畫、試題等多種類型資源,學生自主學習時也能夠輕松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

聯系生成性則意味著家庭作業的內容應與教學過程發生聯系,并最終反饋到教學過程中。家校互通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利用人教智能教輔家長端功能,家長能實時關注孩子學習動態,對作業進行督導,學校老師可以根據作業完全情況的數據統計,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解決學生作業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實現家校共育的目標。
所以說,以家庭作業回歸育人功能為契機,需要從更大層面來思考教育減負與提質的關系,思考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上的分工協作,僅有如此,像人教智能教輔這樣信息化教育產品才能發揮出其最大的作用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