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氪公布了年度硬核企業,其中在前沿科技領域,芯馳科技成功登榜。2021年,創新與顛覆成為全行業的關鍵詞。芯馳科技在新品發布、芯片量產、生態打造方面都交出了行業矚目的成績。本次入選36氪年度硬核企業榜單,充分說明了行業對于芯馳科技發展的高度認可。
(以下轉自36氪發榜原文)
從1到365,即將收官的2021年,是關于新經濟旺盛生命力的獨特時間標尺。或許恰是在迷霧與狂風中穿行之后,冒險家們才更能準確感知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航向。尤其是技術革新、渠道爆發以及品牌涌現的交織作用下,關于新一輪的產業進化與迭代,已是呼之欲出。
我們擁有怎樣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如何處理當下。
無論外部環境多么復雜,科技創新始終在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這之中,創新基因發達的「新經濟企業」,以其富有創造力的產品和思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的更是已經成為產業里舉足輕重的存在。過去這些年,36氪持續報道和關注他們的崛起與發展。
今年10月份,36氪啟動了「WISE 2021新經濟之王」系列“年度硬核企業”、“新勢力企業”調研,并收到了數百位企業的主動報名,基于產品創新力、經營健康度、渠道&行業地位、成長潛力&資本表現等綜合維度,這些企業綜合展現了他們這些年在技術、產品和模式創新方面,所做出的諸多創新探索方向、思路和成效。
結合專業投資機構意見、36氪資深行業分析師等綜合推薦及意見反饋,經多輪遴選后,我們正式推出涵蓋365家新經濟企業在內,『WISE 2021新經濟之王』年度硬核企業、新勢力企業
前沿科技
不懂前沿科技的投資人,在2021年或許會失去安全感。
從2019年開始,VC和PE的投資重點就開始從互聯網模式創新轉向to B領域,到了2021年,在機器替人、國產替代等核心邏輯和元宇宙、碳中和等新概念驅動下,以人工智能、先進制造、光電芯片、新材料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領域更是備受關注。
人工智能技術繼續下沉,與具體、細分的實際場景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為工業制造、企業服務、金融科技等不同行業帶來解決方案。
半導體領域,缺芯是持續一年多的話題,從硬件公司到芯片設計廠、晶圓制造廠、材料公司、裝備公司,都因芯片短缺而受到影響。英特爾、英偉達、臺積電等公司正不停地推動半導體領域的技術突破,占據生產領域先鋒;而在中美同步發展的人工智能芯片賽道,中國已培育出一批相對成熟的半導體企業,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投資金額達419億元,且半導體企業開始相對成熟,投資從2018年以來以A輪為主,近年開始出現A輪占比下降,B輪及以后輪次數量增多的趨勢。
機器人領域,機器替人仍是不變的邏輯。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不斷擴大;商用服務機器人在無接觸經濟下發展迅速,擎朗、普渡、云跡、高仙等企業紛紛獲得新一輪大額融資;AGV一類工廠移動機器人進入紅海賽道,產業鏈里以機器人視覺、激光雷達為代表的提供視覺能力的企業也獲得快速發展。
政策也在推動著產業發展,如工信部提出“專精特新”后,智能裝備、零部件等以往不受投資人重視的賽道,開始受到關注;元宇宙概念推動了VR/AR產業的發展,碳中和概念則讓新能源賽道的企業有了新的發展動力……
中國正處于新的時代轉折點,前沿科技力量的崛起勢不可擋。
以下為WISE 2021 新經濟之王 前沿科技領域「年度硬核企業」、「年度新勢力企業」:


交通出行
2021年是智能汽車行業的蓄勢之年。
蔚來、小鵬和理想等頭部造車公司開枝散葉,各自沖破月銷過萬的成績,也開始沖刺全年10萬臺的銷量,成為造車行業的標桿和榜樣力量。
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也不再猶豫,投入造車大軍,斥資百億級資金,豪賭下一個未來。給智能汽車行業注入另一股強勁能量。
整個行業以造車為牽引,掀起人才、資金、渠道、場站和市場等全方位的角逐。
汽車行業圍繞能源、技術和終端等方向的演變趨勢,也逐漸明朗,產業鏈上開始百花齊放。芯片、激光雷達、動力電池和瞄準量產的自動駕駛公司,也即將完成錘煉,在汽車生產線上,實現第一次量產交付。
有百年歷史的古老汽車行業,在2021年開始暗流涌動,蓄勢待發,這股浪潮中所有努力沖刺的成員都值得被發現。
以下為WISE 2021 新經濟之王 交通出行領域「年度硬核企業」、「年度新勢力企業」:

“硬核時代”意在機會唾手可得的時代已經過去,基于舊條件而生存的形態被打破,新經濟也正在從商業模式創新的“應用時代”邁向一個嶄新的“硬核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