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賣家(ID:maijiakan),文/吳鶴鳴,編輯/范婷婷,授權轉載發布。
做對了是經驗,做錯了是教訓。
當你開始做孕婦的生意時,你的眼中會隨著你的關注而覺得全世界都是孕婦,而當你覺得一件事情是痛點,觀察到的也就會覺得是所有人的痛點。這種現象就叫孕婦效應:以尋找更多案例來證實內心的想法。
這是來到新類目或者服務新人群時常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剝離自己,用更為客觀的洞察,發現經營規律和消費者痛點,是所有新商家、新品牌的課題。
3年前,曾經做過天貓小二的王威興沖沖來到民樂行業,管理古箏新品牌潤揚,“原來每年操盤的都是上百億的生意,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豐富的經驗加年少得意,王威的孕婦效應來得比所有人都強烈,結果處處碰壁。
隨著近年來新國潮崛起,服裝、護膚品、化妝品均有國潮新品牌在線上崛起,唯獨民樂遲遲未能跟上腳步。中國民樂歷史綿長,卻并未誕生斯坦威、雅馬哈這樣的世界品牌,國內的民樂基礎也不如鋼琴、架子鼓等西洋樂器的普及度高,受眾主要集中在院校。
剛入局的王威就面臨這樣的行業環境,這一方面與其傳統的營銷、供應鏈和作坊代加工的性質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民樂派系眾多有關。“想做大做強,拓寬市場,線上營銷是避不開的一座堡壘。”做得好,是彎道超車一片坦途,做不好,就是加速滅亡,曲終人散。
王威用了三年,從0開始,把潤揚做到了線上古箏類目的TOP1,經歷數次起落,最終“逼”得行業老大哥「敦煌」親自下場,他現在反而很興奮,“有大品牌帶動市場,再加上線上獨有的低成本、高效率地教育消費者”,王威并不執著于做TOP1,而是期待這個盤子能更大。
百億操盤手走進窄巷
一個新品牌怎么做,王威做了幾年的小二,心里非常清楚。
從前為了簽訂協議合約,為了引進品牌,為了品牌在平臺上的活動價格,王威全球各地飛,見過佳能、索尼、萊卡等等各自類目的頂尖品牌的業務負責人,和他們談天說地,“接觸的都是國際大牌,我也沒有管過國內的企業”,用王威的話來說,他每年操盤的都是上百億的生意,然而現在的生意每年“只有”千萬級。
本來王威自認為運營了這么多年的線上品牌,不僅熟悉平臺的規則和運營技巧,對數字化和各類花式營銷也了如指掌,下場民樂市場,操盤這樣的“小生意”,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然而事實正相反。
民樂風格有九大派系,各自守河且大相徑庭,各為據點,并沒有哪家品牌敢拍著胸脯講“我的普及程度最高”,院校合作和線下課程的運作模式似乎已經是所有民樂從業者的共識。
2019年,王威接管潤揚后,首先從內容入手,抖音上的單條視頻能超過千萬播放,“這在三年前是不得了的事情”,但轉化率太低,整個民樂行業的線上轉化率不超過5%。多數人刷到這樣的視頻,“會覺得我們傳統文化好棒!畫面好美”,順手點個贊下一秒就會滑走。一句話,叫好不叫座。
他也嘗試過“解決用戶痛點”:比如在箏首和箏尾加入新潮元素,或使用碳纖維、透明材料制作古箏,美觀的同時減輕重量,“同樣效果不好”;買課送箏,買箏送課,利用app練箏打卡,“幾乎所有MBA課程里能嘗試的案例都嘗試了一遍”,但收效甚微;花15萬做了精美的主圖,結果被消費者吐槽“支架放錯了,手型也不對”,用了一個月只能下架。
會聽不會買,會買不會玩,會玩不長久。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嘗試用消費者的角度切入,結果發現自己以為的痛點根本不是痛點。
逐漸,他從信心滿滿變成了自我懷疑,履歷非但幫不上忙,反而讓他陷入一種經驗主義,成為他前進的障礙——做對了叫經驗,做錯了是教訓。
民樂難出新國潮?
從接手潤揚開始,王威就知道,消費者對新國潮的興趣,是拓開民樂市場的重要途徑。王威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民樂沒有自己的品牌?其他傳統文化類目都有自己的新國潮,為什么民樂沒有?他總結了三個原因:
第一,民樂不會營銷。古箏類目中最大、最老的品牌是有60年歷史的「敦煌」,尤其是考級用箏。不同品牌之間的箏手感、音色皆有不同,再加上派系繁雜且風格各異,所以不同派系選用的品牌也不同。
“民樂里還有鄙視鏈”,科班專業的瞧不上業余的,業余的瞧不上賣貨的。教育行業有自己的“潛規則”,老師會推送自己熟悉的工廠或者店鋪,所以在整個古箏市場鏈條上,各個環節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各自為戰,難以形成行業合力。
第二,民樂樂器的非標屬性。古箏多數還是傳統工廠或者小作坊代加工的形式,小而多、散。這與其他傳統文化產品,例如湖筆、端硯、徽墨相同,產地屬性很強。揚州是中國的古箏之鄉,而古箏最重要的音腔面板和底板用木多是泡桐木,來自河南蘭考,早在距今1500年前沈約的《秦箏曲》中就有記載:“羅袖飄麗拂雕桐,促柱高張散輕宮”,足見其歷史悠久。
而即便是同一種木頭、同一個師傅做出來的箏,音色也會有差異,“這就不同于其他標品”。所以選箏一定要去線下聽音、看材料,“很多店鋪說用黑檀或者紫檀的,但其實只有一小塊木頭是,腔體依然是泡桐,很多廠家會利用這點溢價”,不去看看實物很難放心,這也是民樂離不開線下店鋪的重要原因之一,線下的琴行多是買手店、品牌集合店,這與多年前的手機和電腦市場類似,“「敦煌」也沒有直營店”,也就進一步造成古箏難以形成市場規模。
第三,難以找到品牌推廣的抓手。“民樂類目中沒有人找代言人,我們曾經想找易烊千璽,價格都問好了”,最終還是因為難以找到契合多個派系、符合大眾要求的代言人,也就難以形成快速破圈的效應。
「敦煌」之所以是古箏類目里公認的TOP1,除了做工好,創始人的精益求精,還與院校緊緊捆綁,才成為這行里長盛不衰的60年老企業,以至于考級用箏都是「敦煌」,不同箏的手感差異也就導致學生學箏買箏也會選擇「敦煌」,“但他們線上做得一般”,這就成了王威的機會,他沒想過彎道超車,只是想撬動一點點市場,讓這里能“活”一點。
去線上教育消費者
民樂的線上滲透率僅有20%,王威覺得這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就像十年前,消費者買手機多數會去線下購買,而線上的品牌旗艦店讓大家放心網購手機,這便是天貓這樣的平臺的作用。
興趣消費、免費教學,就是王威的發力點。
雙11期間,王威用1000多條短視頻在全域做了投放,獲得超過290萬的播放,用短視頻培養興趣的同時,又把流量引導到天貓的直播間,每個月花數萬請名校的老師在線上直播,免費教學,一個月的課程包教包會,也教小白消費者練習古箏。
讓消費者產生興趣,是第一步,而要讓他們愿意為興趣買單,則不能讓門檻太高。王威調整了自己的貨架,把能滿足興趣的千元級古箏作為店鋪的主打款式,先讓更多人愿意“入坑”。他還升級了產品的包裝,以提升消費者開箱時的儀式感,更多的買家秀出現在他的店鋪里。
店鋪里真正打爆的第一件產品,是一套古箏指甲,新潮的外觀,連裝指甲的盒子都是高顏值,“之前誰能想到這是哪門子的痛點?”王威的古箏生意漸入佳境,他才開始感受到產品創新力的“降維打擊”有多兇殘。
民樂的復購率低,私域運營的沉淀效應相較于其他類目更低,王威不想打價格戰,他反其道而行之,用更好的供應鏈,提升整體產品的價格,殺進中高端市場。他在天貓直播間里主推的店播專供款,售價3999元,雙11賣出了近150臺,“只備貨了30臺,沒想到賣這么好。”他還提升部分配件的客單價,例如店鋪里的琴弦,別的店鋪賣9.9元甚至配套送,他就賣99元,品質更好,價格更高,頗有蘋果賣配件的意思。
從100萬到200萬,從200萬到2000萬,在踩過無數次坑之后,王威爬到線上古箏類目第一。
去年,民樂“老大哥”「敦煌」入駐天貓,王威非常高興,線上之所以起量快,前提是消費者認可、買單,他認為頭部進場能更好利用平臺教育好消費者,從而帶動整個市場的體量,“只有玩家多了,市場才能越做越大”。
留給中國民樂的市場空間還很大,但愿今后是同行相親,是曲不終,人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