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產業互聯網戰略,既保持互聯網數字化優勢,又不斷夯實物流能力,菜鳥迎來穩健增長。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四季度,菜鳥總營收同比增長23%達196億元,主要增長來自為國內商家、消費者提供的履約及增值服務,以及跨境及全球服務中來自第三方商家的收入增長。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菜鳥季度總營收中,外部收入占到67%,顯示在產業互聯網戰略下,隨著穩扎穩打建立自身的物流能力,菜鳥物流獲得市場高度認可和選擇。菜鳥表示,將堅持長期主義,聚焦產業化、全球化和數智化,驅動高質量增長。何以菜鳥物流?菜鳥是怎么做物流的?系列文章可以一窺究竟。
數據表明,菜鳥正成為阿里越來越重要的增長引擎。從收入結構上來看,菜鳥在產業供應鏈、全球物流、社區服務等增量領域,均獲得了較快發展。
然而,由于菜鳥獨樹一幟的商業模式、較龐雜的業務條線以及與上下游微妙的關系,雖然問世已有八年,外界對其認識依然比較模糊。在這個過程中,菜鳥也不可避免的面臨各種誤解。
今天,我們或許需要重新認識一下菜鳥了。
1
肩負物流使命
菜鳥與快遞淵源頗深
2009年,阿里首次創辦了天貓雙11活動,電商單量迅猛增長,隨之帶來的是巨量的快遞包裹量。急劇爆發的訂單量迅速暴露出彼時快遞行業的真實能力:產能不足、技術化程度低、運作效率不高。
阿里很快意識到,這樣的物流服務能力一定會成為限制電商發展的一個短板,因而決定切入物流,改變電商的物流痛點。菜鳥應運而生。
2013年,阿里聯合三通一達等成立菜鳥網絡,希望用技術打通物流運輸的相關環節,提升整體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應該說菜鳥從一開始成立就立足產業鏈,做“快遞企業做不了的事”。
菜鳥成立后,補足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短板,發布了快遞全鏈路IoT產品、包括無人車等消費者無感服務。菜鳥做的第一個對快遞行業有深遠影響的舉措就是推出快遞電子面單,對包裹的數字化,讓快遞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快遞從成本到效率都得到了顯著優化。消費者最容易感知的便是便捷的快遞收寄和跟蹤服務,另外前端發貨效率也提升了30%以上。時至今日,傳統紙質面單早已消失無影,電子面單成為行業的標配。
菜鳥另一個動作是為參與淘系的快遞服務推出菜鳥指數,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和指引建議,由此,快遞服務標準得到明確,服務質量得到極大的提升,消費者很明顯的體感就是,收快遞越來越快。
2
通達競合微妙
關于菜鳥的誤解
由于通達與阿里菜鳥的資本連接,加之菜鳥數智化技術對行業的驅動影響,隨之而來的,是外界對菜鳥和通達系快遞競合關系的一些誤解。
誤解一:菜鳥掌握訂單的分配權?
實際上,菜鳥并不能掌握訂單的分配權。
雖然三通一達的單量相當一部分來自于阿里平臺,但訂單的分配權并不掌握在菜鳥手中,而是掌握在成千上萬的電商賣家手中。他們選擇使用哪家快遞公司,完全是由自己根據快遞公司的價格、時效、服務等因素進行自主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菜鳥并不能左右商家的選擇。
倘若菜鳥能左右商家的選擇,目前市場占有排名靠前的應該是百世、申通才對,畢竟菜鳥在其中的持股比例較高。可見,菜鳥并沒有那么大的控制權,影響市場競爭格局更是無從談起。
這其實也是為什么會有“價格戰”。對商家來說, 1單快遞節省1毛錢,一個月百萬單就能省下上10萬,在快遞服務差不多的情況下,用哪家快遞都是自由選擇,價格更低更有競爭力。
誤解二:有了驛站,快遞就不上門了?
菜鳥驛站是菜鳥業務中最為大眾熟知的一個,也是被誤會最廣泛的一個。比較常見的是,“自從樓下開了菜鳥驛站,快遞就不送上門了”。
實際上,菜鳥驛站推出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末端配送的難題。原來人工派送固然可以派送上門,但也存在著服務參差不齊,上門不方便、不安全等問題(客戶不在家、小區進門難)。從消費者的角度,也并不是每個包裹都派送上門。更重要的是,在快遞量漲了不止10倍后,卻出現著嚴峻的快遞員短缺問題。業務員難招、難留的問題正困擾著快遞業。
從行業格局看,連綿不絕的價格戰下,義烏一度“8毛發全國”,電商快遞的費用還不及配送成本,快遞越來越多,人力每天能送貨上門的包裹數卻是恒定的,結果就是快遞員收入被擠壓。
在這種情況下,菜鳥驛站的推出,讓快遞得以安全、免費的保管,同時希望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派送需求,并緩解快遞末端面臨的用工危機。
隨后,快遞公司也逐漸發現末端需求,紛紛推出自己的驛站品牌,如媽媽驛站、兔喜超市等。隨著末端站點的普及,確實越來越多的快遞被放在代收點而不是送上門,也給一部分消費者帶來不便。
固然各種驛站越來越多,意識到體驗問題后,菜鳥又推出系列服務來改善體驗。在城市社區,菜鳥驛站升級了“免費保管,按需送貨上門”服務,并向全國推廣;結合社區零售、回收、洗衣等服務,推動形成社區便民15分鐘生活圈。菜鳥驛站還聯合達摩院投入無人車小蠻驢進行送貨,今年將投入1000輛。
隨著這些服務的完善,快遞末端會越來越滿足消費者多元、個性化的配送需求。
3
創新、補位
菜鳥發力增量賽道
快遞價格戰內卷,更多指向市場規模增長。在這個主要目標之外,國內快遞涉足其他業務不多。
在雙壹看來,物流領域由于單個快遞企業產品和能力的局限性,整個行業的缺位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菜鳥作為“第三方”,本身沒有直接參與傳統快遞業務,在行業發展中實則扮演了重要的補位作用。
從這個角度講,菜鳥目前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全球服務、產業供應鏈,還是社區服務,菜鳥是一個補位者,是創新者,多年來的業務布局是前瞻且必要的。
全球物流上,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由于國內控制疫情得力、供應鏈齊備,跨境物流需求增長。
早年,跨境包裹主要依靠國際商業快遞,在疫情形勢下,這些運力不僅稀缺,而且費用高昂。多年來,菜鳥技術創新推出“秒級通關”,持續在全球各地設立eHub樞紐,布局海陸空服務,得以迅速整合國內外資源,滿足全球包裹的跨國流動需求。
不經意間,菜鳥已經成為中國極少數具有全球物流服務能力的全球公司,不僅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運輸救援物資,也通過專業的跨境醫療冷鏈物流,把中國生產的新冠疫苗送往海外。
現在,一杯咖啡的費用即可送達全球。菜鳥推出“5美元10日達、2美元20日達”極致性價比服務,幫助中小企業用以低于市場30%的物流成本參與國際貿易。
在全球供應鏈服務上,菜鳥還為全球大型品牌提供海外頭程,港到倉,保稅/海外倉發貨,清關和配送等全鏈路物流平臺服務,全球TOP20城市實現5日達。通過提高效率,降低庫存,幫助賣家節省20%的整體供應鏈成本。
目前,菜鳥在全球服務的商家數量超過70萬家,日均處理跨境包裹超過500萬個,與全球三大快遞巨頭UPS、FedEx、DHL并肩“新四大”。
當前,全球運力短缺情況還沒有根本性好轉,菜鳥的進出口物流保持全速運行,為國際中小企業貿易提供了穩定的服務,助力“雙循環”。
戰略明確,定位產業互聯網。今年6月 “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發布了新的戰略定位:客戶價值驅動的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這意味著,菜鳥向更寬闊的邊界邁入:面向全球、面向產業鏈,更加開放,更加多元。
這一新定位,意味著菜鳥戰略對增量賽道的聚焦。
第一個轉移,是由內到外,內外兼顧,即國內、國外兩個市場。2020年疫情以來,跨境業務發展迅猛。相比于內卷化的國內市場,國際業務的市場空間更大,菜鳥面向全球,尋求更廣闊的發展。這一轉變,菜鳥的想象空間徹底被打開。
第二個轉移,是從消費供應鏈向產業產業鏈升級。當前,互聯網已進入下半場。上半場是消費,下半場是產業。在為電商快遞提供數字化、科技解決方案之外,菜鳥一方面向產業鏈上游延伸,越來越貼近源頭,同時越來越貼近用戶。菜鳥將打通上下游,全面服務于產業鏈,助力產業的升級。
截至2021年6月,菜鳥產業供應鏈已挺進全國30多個制造業產業帶和農產品原產地,通過在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附近開設產地倉,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無縫連接,大大縮短工業品和農產品的銷售和流通環節。
綜上,雖然菜鳥由于上下游的某些資源優勢而受到一些誤解,但不可否認的是,菜鳥在快遞物流領域發揮著重要的補位作用,促進了快遞物流行業的發展。此外,菜鳥通過創新,還為行業開辟了新的增量賽道。隨著定位更加明確,未來菜鳥會繼續推動產業互聯網的增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