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期,也是我國制造業激發新動能、打造新引擎的重要時期。從“十四五”規劃中更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對于創新驅動制造業發展升級的提速提質信號。加快數字與實體的融合,實現高端制造、服務化、智能化等全面升級,“十四五”時期也將是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的攻堅克難的階段。
那么,制造企業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時代機遇趁勢轉型發展,以生產模式再造,支撐管理模式創新?對于企業運營者而言,又面臨哪些挑戰與困難呢?
自動化≠數字化 軟硬件亟需加速融合
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全國勞動力人口以每年100萬的速度迅速減少。對于制造企業而言,更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加速逃離傳統工廠,尤其在處于競爭弱勢的中小企業,缺人狀態嚴重。而與“無人可用”的困境相對應的,是企業為了適應人員流動,對工作崗位的細分更為明顯;傳統機理模式與經驗積累難以傳承,人員的知識不足難以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管理情境,老師傅老手藝、知識傳承問題越發凸顯;作業員薪資上漲明顯,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對此,很多制造企業選擇通過提速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擺脫對大規模人力勞動的依賴。但自動化設備雖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企業競爭力,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但由于氣候、溫度、人力等因素,外露的自動化設備會頻繁發生故障,為保障原理復雜的自動化設備的有序運行,企業往往需要配備經驗豐富,認真負責、專業過硬的人員進行維護,人力成本高。
而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制造企業而言,只追求設備智能化、自動化運行是遠遠不夠的,智能柔性化的改造是從本質上降本增效的關鍵路徑。這就有賴于硬件設備與軟件應用的融合貫通,使得企業可以借助更多元的海量數量采集方式,從容應對越來越復雜的管理情境,積累更強的知識能力。
因此,制造業要徹底擺脫對人口密集式、重復勞動的依賴,進一步提升生產力,設備升級只是第一步。通過工業設備與工業軟件的結合,可以實現各自優勢互補,讓設備從更好用,變得能用的更好。不夸張的說,工業軟件是生產制造環節資源調動、配置的核心大腦,軟硬融合的應用效果和掌控程度,已成為制造企業體現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關鍵。
鼎捷AIoT 加速IT+OT數字化應用場景落地
正是基于對制造企業在IT+OT創新融合下,數字化、智能化場景的充分認知與服務實踐,作為40年來持續為制造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整合方案服務的專業軟件廠商,鼎捷軟件致力于打造為設備賦智、為企業賦值、為產業賦能的生態體系,助力制造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云等先進技術,近年來,鼎捷軟件與眾多OT合作伙伴通力合作,整合各自技術與資源優勢,輸出面向制造行業的AIoT解決方案,協助企業打通IT層與OT層,強化對生產現場數據和遠程設備運行數據的采集能力,推動業務可視化、柔性生產、資源優化配置等數字化應用場景成為現實。
鼎捷軟件在制造業深耕信息化與數字化服務長達40年,深諳超過80個細分行業、5萬家企業用戶的實際管理需求演進,對包括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電子半導體等眾多細分行業在內的制造產業數字化轉型特性有著深刻的認知,鼎捷更將行業know-how沉淀下來并封裝到軟件產品中。這些優勢,都使得鼎捷有機會基于深厚的制造業ERP軟件服務經驗,從容投入AIOT賽道的角逐。
另一方面,作為深耕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軟件服務商,鼎捷擁有完善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架構,以及ERP與以APS、MES、PLM等為代表的工業軟件專業部署,可從可視化、透明化、智能化、自適應等多視角,與OT伙伴共同為制造企業交付軟硬件一體化的整合方案與服務,這是硬件設備廠商,甚至咨詢服務廠商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軟件定義硬件 鼎捷展數字化服務強勁實力
在數據驅動的大背景下,“軟件定義”已是數字化轉型領域的共識。工業設備與工業軟件再也無法如過往那般各自偏安一隅,相安無事,任何一家單打獨斗的“純工業軟件企業”或“純自動化設備企業”都將舉步維艱。基于此認知,鼎捷軟件攜手優秀OT伙伴,前瞻性地部署AIOT方案的落地實踐,在管理效益、后期集成、資源配置、能力提升等方面突破傳統模式,引領企業加速建成智能工廠。
在鼎捷軟件服務的一些真實AIoT的應用案例中,工業機理與應用場景結合重新封裝到硬件中,實現工業軟件與工業設備無縫融合,從而將痛點真正轉化為對應的應用場景。鼎捷也正在向制造企業展現出在智能生產的規劃與整合上,令人側目的強大服務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