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國聯通以“眾心向黨 創新爭先 自立自強”為主題開展了中國聯通科技工作者日暨科技周系列活動,在此次活動上中興5G派出了首席科學家向際鷹作為代表,為大家帶來了《面向B5G的新技術探討》主題演講分享,內容包括中興5G對未來新技術的前瞻性研究,以及目前攜手中國聯通在新技術上的合作研究成果,下面一起來回顧一下。

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向際鷹
發言里,向際鷹博士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他認為,當前5G發展的挑戰并不在于“能力過剩”,而恰好在于技術能力尚未達到用戶真正的要求,導致需求尚未被激發。以視覺為例,未來隨著VR、AR技術的推進,視頻對帶寬的需求可以說是無窮的,全視角的視網膜分辨率帶來的帶寬,超過當前手機300倍以上,即使將來采用1:1000的高壓縮比例,仍然需要高達22.4G每用戶的數據量。而目前的經典通訊技術,僅包括時/空/頻/功率等資源,已被透支使用,噪聲極限早已達到,香農極限已經接近。未來靠極大的計算力來獲取性能提升的方法,也受摩爾定律的限制。在未來如何實現技術和工程上的突破是B5G或6G發展的關鍵。
向際鷹博士提出,在經典電磁理論下,未來可能存在兩個突破點,空間、頻率向縱深進一步擴展,實現更極致的、適配復雜環境的、異構的空分復用技術,以及與傳統正交技術相對的非正交技術,上述技術可進一步提升用戶感知,激發內生需求,促進無線產業升級。最終實現6G的愿景:智感信一體,即智能、通感一體,可信的無處不在的網絡。
向際鷹博士分享了中興通訊在B5G方面的若干新技術研究成果。例如積極參與6G潛在關鍵技術中的全部12個方向,與學術界及產業界合作伙伴一起,對6G技術進行了全面梳理并在其中的6個方向做的重點投入,獲批大量6G相關專利并取得一些原型機成果。例如在可重配電磁表面RIS方面,中興通訊與中國聯通在5G現場網絡開通了技術驗證,達到了預期效果。對于通感一體化技術方向,也在關鍵業務、技術架構和算法方面深入研究,并開發了原型機。
在網絡架構方面,中興通訊提出了服務化、開放式、智能彈性的MetaCell架構,能夠靈活地聚合各種層次的資源,例如載波、頻率資源、各種基站資源,甚至信道資源,以最大化提升效率。在多址方面,提出增強型共享接入技術eMUSA,可大幅提升連接數量,提高系統容量,并降低延時。在空口技術方面,提出了空間、頻率向縱深進一步擴展的空分復用技術,包括更大口徑的天線、分布式天線多站協同、更密集的空間采樣、可編程無線信道傳播等。
正如中興5G首席科學家向際鷹所講,中興5G與中國聯通以及業界眾多企業進行了長期持久的合作,對移動通信的未來和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而面向未來的B5G,中興5G將會繼續加強與合作伙伴的創新研發,貢獻更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