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狐
今天果子只想和大家說三件事
3.5mm 耳機口,3.5mm 耳機口,還是 XXX 的 3.5mm 耳機口。
耳機歷史
耳機接口的歷史幾乎和電話一樣長,它最初用于交換機。
在當時,使用者需要輕松的建立和切斷音頻信號的傳輸,電話插孔就這么誕生了。
它大部分是四分之一英寸的直徑,也就是 6.35 mm,主要用于中大型音響設備,是耳機接口最早的前輩。
后來,由于該類型接口被廣泛應用,所以各種尺寸的接口也相應衍生,比如迷你的 2.5mm 耳機口,曾用于一些老手機,現在也能在 " 國磚 " 里見到。
然而,接口多并非是一件好事。
在上世紀 80、90 年代,市面上的耳機口魚龍混雜。
當時,各大廠商為了捍衛自己的業內話語權,均采用各自的接口設計,彼此互不兼容。這也給配件制造商帶來不少麻煩。
久而久之,用戶和廠家都受不了這種不兼容現狀,廠商把目光瞄準行業內兩位大佬推出的產品。一個是由索尼公司推出的 walkman 隨聲聽,就是電影星爵里用的那個;一個是拯救蘋果的 iPod。
這兩款劃時代意義的產品,使用的接口方案正好就是 3.5mm 耳機孔。
于是,借著這份影響力,其它廠商也紛紛用起 3.5mm,耳機不通用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并且沿用至今。
不過,3.5mm 耳機口也可以更加細分化。首先 3.5mm 屬于 TRS 端子,TRS 是一個統稱學名,它會根據節數的不同,細分為 TS、TRS、TRRS 等。
我們常見的 3.5mm 耳機口有 TRS 和 TRRS。前者只有左右聲道,后者因為多了一個觸點,所以支持麥克風功能。
然而這個多出的麥克風,卻又讓 TRRS 分成三大派系,也給用戶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比如雖同為 3.5mm 耳機口,但不一定就能在蘋果、安卓、塞班等所有機型上通用。
盡管如此,3.5mm 的成功仍然無需爭議。它憑借兼容性廣、耐用性、接用方便等特性,在手機上盛行已久。
然后,就迎來了一落千丈。
自蘋果推出 AirPods 以來,無線耳機達到空前繁榮,蘋果雖然不是第一個做無線耳機,但它是第一個做到大街小巷可見。
而越來越多的安卓真無線耳機也如 " 雨后春筍 " 般冒出。
無線時代
雖然很多人會把這件事怪罪到蘋果頭上,但蘋果還真不是第一個對耳機孔動刀的 " 儈子手 "。
其實早在功能機時代,索尼愛立信和諾基亞就已經開始嘗試使用數據接口連接耳機了。(比如 Walkman W810)
而到了智能機時代,美國運營商 T-Mobile 和 HTC 于 2008 年推出的首臺安卓手機 HTC G1,就不支持 3.5mm 耳機孔,只能使用 miniUSB 。這種連接方式可以說是智能機里的鼻祖了,雖然它并不好用。
而 OPPO 在 2014 年推出的 OPPO R5,理由則顯得更加充分。只有去掉耳機孔,才能將厚度控制到 " 薄如刀鋒 " 的 4.85 毫米。
兩年后,也就是 iPhone7 發布前夕,樂視這個濃眉大眼的家伙不知道是不是偷看了蘋果圖紙,發布的樂視超級手機 2 系列就截胡了去耳機口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樂視應該也是第一個采用 Type-C 口做耳機的廠商。樂視還為其取名為 CDLA 數字無損耳機。這玩意口碑不錯,既帶 dac 解碼,價格也不會很貴,現在在某魚上還被 " 垃圾佬們 " 津津樂道,樂視手機的經典 " 遺產 "。
" 回古望今 ",其實早在功能機時代,這些巨頭們就開始惦記著干掉 3.5mm 耳機口。但是,去耳機孔的設計就一定是對的嗎?至少在下面這 5 個方面,TWS 耳機還真不如 3.5mm 耳機做到好。
3.5mm 耳機的優勢
第 1 個,就是續航方面。
有些低價無線耳機因為成本問題,電池容量不高,采用的芯片功耗卻不低,續航自然也就比較差。
當然,好的耳機配合充電盒也能堅持 24 小時以上,但誰都無法保證耳機電量永遠是滿血狀態,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來不及充電或者沒地方充電的情況,有線耳機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第 2 個,延遲。
藍牙在傳輸音頻數據時,會經歷數據壓縮、無線傳輸、數據解壓、數模轉換等步驟。
這里面無線傳輸和數模轉換不太導致延時,而編解碼階段由于需要進行算法處理,需要消耗的時間更多,從而導致傳輸延遲。所以藍牙耳機一定有延遲,區別只是快與慢而已。
市面上想要買到完美均衡低延遲的藍牙耳機,價格往往得上千元以上,這并非每個人承受得起。普通的藍牙耳機聽聽歌也算湊合,但用來打游戲,那感受,相信各位游戲黨深有體會。
第 3 個則是標準性問題。
3.5mm 耳機孔雖然在手機上不常見,但筆記本、游戲機、隨身聽等設備上仍然無法舍棄,3.5mm 耳機依然是主流的標準音頻接口。所有當你擁有多個設備時,只能多配耳機或者買轉接頭。
第 4 個,丟失問題。
每逢情人節,某魚上總能看見買家在為它的藍牙耳機尋找另一半。而有線的丟失率也遠遠要低于無線,即便丟了也不會那么心疼。
第 5 個,抉擇問題。
很多人習慣在公交車上邊聽歌邊打盹,但如果你的手機突然提示沒電,你會怎么抉擇呢?是拔掉耳機口開始充電,還是選擇繼續閉目養神享受這為數不多的寧靜時刻?這就是一口兩用帶來的弊端。
音質是門玄學課
至于音質方面,這東西本來就有些玄學,和你的設備、接收端、協議標準、使用環境等都有關系,所以我并沒有把它歸納成第 6 個問題。
不過我們也做了些功課,當然由于我們并非??瞥錾?,以下內容如有錯誤,還請大家指證。
眾所周知,3.5mm 耳機孔輸出的是模擬信號,所以手機內置的 DAC 解碼芯片和放大器是會極大程度影響 " 音質 " 的。
而 Type-C 或者 Lightning 這種數字接口,接收到的是數字信號,耳機內部電路首先要對數字信號解碼,然后通過 DAC 轉成模擬信號,才能送給耳機內的喇叭,驅動喇叭振膜產生聲壓,人耳才能聽到。
由此可見,相比傳統耳機,數字耳機多出了解碼模塊、DAC 模塊、放大器,因此成本會高出不少。
然而即便如此,有些利益為主的廠家也會在里面摻水,導致部分耳機雖然價格高,但表現還真不一定比 3.5mm 耳機強。也就造成了有些用戶對數字耳機沒有好感。
至于 TWS 無線耳機,它也是傳輸的數字信號,只不過介質是藍牙而非有線,在保證能夠最大程度接受信號的情況下,它的 " 音質 " 表現更多取決于內部元器件的實力。
換言之,正常的 3.5mm 耳機搭配內置解碼芯片不錯的手機,可以獲得還不錯的音質效果,但 Type-C 耳機和 TWS 耳機在要求上就要更多一點,所以一般來說 TWS 耳機價格更高。
然而," 音質 " 本身就是一個很玄學的東西,它就像做菜,每個人口味不一。即便你用幾千元的耳機給朋友放古典樂也證明不了它的音質更好,因為你的朋友可能會來一句我更喜歡 Lady Gaga。
所以 " 音質 " 這玩意見仁見智,有線耳機不一定就比無線耳機好,但總的來說,好音質的無線耳機,價格往往更貴。
總體來說,除了音質方面。至少在續航、延遲、標準性、丟失、抉擇性這五大點上,有線耳機還是更具優勢的。
TWS 耳機的優勢
那既然 3.5mm 仍有不少優勢,廠商為何還要和它過不去呢?推行無線耳機帶來的利潤收入這點我們一定會聊,但在此之前,我想先聊聊無線耳機的優勢。
首先,是不用面對卷成一團的線,開蓋——取出——戴上一氣呵成,優雅自然。
其次像跑步場景,以前的有線需要手機拿在手里,但現在放哪都行。
再然后是開車,汽車音響播放導航和音樂,但如果來電話了你又不想車上其他人聽到通話內容,戴上無線耳機就能自動切換至播放端。
還有設備間的無縫體驗,比如用 AirPods 就可以自由的在多個蘋果設備中來回切換。
除此之外,數字音頻傳輸也有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它不再受限于 TRRS 等有限的通道個數,能夠營造更豐富的音頻效果,解鎖更多新功能。
比如,2014 年上市的索尼 PHA-3,能夠在解碼后實現 " 左右平衡輸出 ",將聲音分離成左右聲道輸出到耳機中。官方將其形容為這樣做能夠增加聲音的 " 空氣感 "。
這點上蘋果的空間音頻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也為此特地給蘋果技術人員打過電話進行詢問,他們回答的大概意思也是基于無線傳輸數字信號至外部解碼。
而由數字音頻帶來的回聲消除、音源定位等功能,其實也很利于 AR/VR 的沉浸式應用,當然,這都是比較未來的事了。
至于 IP68,對于廠家來說確實是優勢,少一個開孔能進一步降低手機進水進灰概率,但這并非說明不去掉 3.5mm 耳機孔就做不了 IP68,比如市面上仍有不少手機辦得到。
到了這里,我們把 3.5mm 耳機和 TWS 耳機的主要優劣都聊出來了。如有遺漏也歡迎留言補充。
從對比中不難發現,無線耳機和 3.5mm 耳機都有無法被替代的優勢。那憑什么 3.5mm 就得被淘汰?
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說,無非就是廠商的利益考量罷了。
經商之道
眾所周知,蘋果的 AirPods 一經推出,銷量迅速增長。根據 Strategy Analytics 的數據報告顯示,在 2019 年,蘋果真無線耳機 AirPods 的銷量接近 6000 萬,占據真無線耳機市場 71% 的營收。
而到了 2020 年,銷量更是來到 1 億 1400 萬,直接干翻不少傳統耳機廠商,成為蘋果最賺錢的配件之一。
即便是以山寨 AirPods 起家的商戶,有的人也能每月賺千萬 ...
至于其他廠商,一方面要爭奪無線耳機的話語權及用戶粘性,一方面也是出于商人的本質,這場耳機無線化的大浪潮,必須上船。
然而,市場魚龍混雜。蘋果可以把 AirPods 延遲做得很低,但不代表大家都做的到;有些廠商也不管旗下手機支不支持 IP68,先把 3.5mm 耳機口去了再說。類似原因屢見不鮮。用戶,他能對無線耳機有好感嗎?
不過,我們冷靜下來反過來想一想,無線耳機真的不值得被推行嗎?
其實不是,技術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如何使用。
但必須承認的是,現階段無線耳機就是在一些地方不如 3.5mm 耳機孔。既然無法完全平替,兩種技術就應該此消彼長相應共存一段時間,而不是一刀砍掉。
這種強行切開的感覺就好比,原本我可以選擇很多交通工具,但你只讓我坐飛機,雖然我知道坐飛機速度更快。但我恐高,我還要掏更多錢。你憑什么不讓我坐長途汽車呢?憑什么不讓我看窗外的綿綿田野呢?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無線本身就是一種未來化的便利技術。
所以大家并非對這種前沿技術有何不滿。真正不滿的是,廠家剝奪了用戶應有的選擇權力。
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后,煤油燈并非一夜消失;汽車誕生以后,自行車依然是許多人的通勤工具。智能手機誕生之后,MP4 也只是有序退場;怎么到了無線耳機這里,手機上 3.5mm 耳機孔,就變的人間蒸發一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