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在總結,什么樣的企業才能在愈發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多優勢,對于科技企業而言,創新始終是其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十年前,中國本土科技在云計算領域開始了一輪新的嘗試。彼時,在中國市場上出現了非常多的本土云服務提供商,與海外跨國企業同臺競技。而之所以有眾多中國本土科技企業選擇云計算作為突破口,一方面,是因為云計算應用已經呈現出改變整個 IT 產業未來之勢;另一方面,與以往在傳統軟件領域不同,云計算領域的競爭,除了關注技術的領先性,更強調與用戶的互動。
彼時,云計算還是一項新興的 IT 技術,因此技術的先發優勢還并不明顯,中國本土企業也有同樣的機會掌握具有競爭力的技術優勢,并且由于更接近中國用戶,因此更了解本土用戶的現實需求,能夠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
事實上,所謂“新興”本身也可以被看做是一柄“雙刃劍”:因為“新”,所以所有的參與者都處于同一起跑線,擁有同等參與競爭的機會;同樣是因為“新”,就意味著以往的經驗和知識難以全盤復制,參與者要想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具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嘗試和探索全新的技術方向,以及構建一整套與以往不同的業務模式、服務理念。
作為“中國云計算發展黃金十年”眾多參與者中的代表廠商,青云科技用了十年時間,驗證了“創新”所能夠賦予一家初創科技企業的強大生命力。
技術創新是源動力
“過去云計算廠商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面向企業的 IT 部門售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但當客戶不同部門的負責人都坐在同一張談判桌前,就意味著企業用戶對于 IT 的需求已發生改變。”青云 KubeSphere 容器產品負責人于爽,在談到云原生——青云最近的一次投入巨大的技術創新時強調,云原生技術雖然已經出現了很多年,但在國內的應用,更多還是停留在運維層面,業務部門極少會關注這個技術,大部分開發者都認為“我的代碼已經寫好了,后面的事情就不需要負責了”。
但是當企業的業務部門開始越來越重視“應用”,越來越重視 IT 系統對于現實業務的價值時,就意味著云計算廠商需要將企業的業務人員納入到自身服務的目標人群中來,這既是云計算進一步深入應用的需求,也是云原生技術在中國市場進入“深水區”的標志。
廣義來看,云原生更像是將一堆原則和理念的堆砌,用于滿足快速迭代的市場需求的工具。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 Kubernetes 。而 Kubernetes 做的最好一點,就是把理念和規則這些形式上的東西,配合一系列工具,將云原生落地。
“ Kubernetes 的出現,逐漸打破了部門和員工之間的壁壘,對于技術服務商也是如此,在容器的基礎之上,即可完成技術和業務需求的交流。”于爽表示,云原生對于企業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打破壁壘”——業務部門能夠通過容器標準化的打包方式加速業務上線,而開發部門則可以通過云原生完成更高質量的交付,以一種共同的“語言”協作,實現降本增效,帶來切實的利益回報。
于是,已經在容器賽道積蓄力多年之久的青云,在 2018 年,正式發布了 KubeSphere 容器平臺。目前,它已成長為唯一一個由中國公司發起、擁有全球技術影響力的開源容器平臺。“ KubeSphere 容器平臺是青云布局云原生最核心的平臺,參考了過去青云在虛擬化時代設計云平臺的思路和理念。”青云副總裁林源強調,青云最初設計自己的云平臺時,就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企業身上,解決作為一個企業級的云計算,到底需要怎樣的架構,怎樣的功能,以及怎樣完成迭代的問題,核心是要提高用戶體驗。
如今到了云原生時代, KubeSphere 容器平臺的設計采用了同樣的思路:首先, KubeSphere 容器平臺一定是要跨平臺的;其次,KubeSphere 容器平臺必須是一個開放、靈活的框架平臺,這樣才能幫助客戶既能實現基礎的平臺級能力,又能很好地滿足擴展性需求,從而實現最佳的使用體驗。如果單從技術角度來看,青云正在嘗試通過云原生定位 IT 技術對企業現實業務的價值:即IT應該全面地引領業務,IT 和業務應該融為一體,IT 即業務,業務即 IT 。而所有業務的過程,都應該以數據的形式沉淀下來,所有的業務邏輯也都應以應用的形式反映到數字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從 2018 年到現在,KubeSphere 已經從單一產品衍生成為青云的云原生產品家族,KubeSphere 也可以和青云的其他產品相結合。
“青云的整個業務鏈條,從云平臺、容器平臺再到存儲和超融合,這些產品線之間既是單獨的積木,又可以靈活組合。”在于爽看來,客戶群體需求場景不同,青云最終交付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也不盡相同,在團隊內部一定是圍繞客戶需求場景做研發,青云的商業使命就是把場景區分開來,以產品化的形式交付給客戶。
現在,青云已經具有為用戶提供端到端的云原生服務能力,可以提供包括“敏捷基礎設施、云原生核心功能組件、數據庫及中間件、云原生應用及服務”的云原生產品家族,以及覆蓋“多云多集群管理、應用微服務化、落地 DevOps 、增強系統可觀測性、面向云原生的混合云、落地 AI 應用、構建企業業務中臺”的云原生場景化解決方案,并通過與優質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幫助企業加速落地云原生,驅動業務創新。
“青云未來所有的服務都會基于云原生構建,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們服務的用戶越來越希望能更快地交付新應用,產生市場價值,亟需一套標準化流程覆蓋應用開發、測試、交付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林源看來,在云原生技術領域的創新,將為青云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以更靈活的方式給予各種具有行業特性的企業客戶,更多的數字化轉型能力。而這,正是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真正價值。
服務創新是“最后一公里”
事實上,對于企業客戶而言,比起底層技術,更關心的是能否借助云技術更好地助力自身業務發展。對于云服務商來說,緊密圍繞客戶需求實現技術創新的同時,更要針對不同行業的企業客戶,實現差異化的價值體現。即,在選定的目標、客戶和場景里,幫助企業把云計算的技術價值真正轉化為企業業務價值,實現從技術到應用的轉化,解決技術應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企業在最初進行數字化轉型時,一開始想到的并不會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應該是一個業務需求。經過對業務需求的層層拆解,并進行相應的層次劃分,最后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IT規劃。青云在整個過程中,最擅長的部分是在基礎架構領域為其提供相應的設計咨詢和數字化底座。為了滿足客戶業務快速發展的要求,青云提供的技術平臺要與之相配合和適應。”青云副總裁沈鷗在接受采訪時強調,事實上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用企業與系統提供商之間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所謂“服務”,絕不是系統提供商單向的價值輸出,很多時候,系統提供商亦能夠從中獲取價值。
在以往服務的企業客戶分類中,青云在銀行、保險、能源、交通、制造、公共事業、教育和醫療等領域都有頗多成功案例。一方面,由于服務的企業用戶來源于不同的行業,各自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行業特征和行業知識也各有不同;另一方面,能夠率先加入“上云”行業的企業,往往都是數字化程度比較高的、在行業中領先的“頭部企業”。因此,在過往服務這些客戶的過程中,青云與大多數云服務廠商一樣,對這些行業的“頭部企業”,往往基于標準化產品,一對一定制解決方案層面的架構設計和咨詢服務,為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行業大型客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到了一定階段,就必須要在原有技術能力的基礎上,疊加企業自身對于本行業和本企業的認知,以及對特殊業務需求的理解,這樣才能支撐企業不斷深化轉型。此刻,青云的角色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提供者,而是幫助企業不斷將這些知識和理解融入到具體的IT產品和能力當中,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輔助者。”沈鷗強調,在這樣的過程中,青云所能獲得的回報,除了在業務上的不斷成長外,實際上更多帶來的是對自身產品的高效迭代,“通過對一個領先企業的支撐,獲得客戶的需求來迭代自身產品,形成自身產品力,能夠在其他企業不斷落地,形成規模化應用。”
隨著云計算的企業級應用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企業對于云計算的業務場景也發生了質的轉變:從以往“經驗依賴”轉為“數據決策”,從“人力參與”到“自動化流程”,從“平臺創新”到“應用創新”。此時,青云多年積累的服務頭部企業的經驗,逐漸有了更高的價值。
“我們要關注行業創新,不再僅僅關注技術創新,還要深入企業業務場景,做深服務。”沈鷗強調,青云一直都更關注企業現實的業務需求,因此也一直在總結和梳理以往服務企業頭部用戶的知識,并結合合作伙伴一起,以服務的方式,為企業客戶提供中立的數字化轉型能力。2021 年,青云數字價值研究院成立,沈鷗出任院長。在他看來,青云未來的服務體系,將進一步深入到企業業務場景,提供匹配客戶真實需求的產品和方案。
在青云的規劃中,這種服務體系,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首先,是在產品層面,青云將集中力量創新迭代企業級產品及方案,重點在升級計算、存儲、容器等企業級、專業化產品,并進一步完善青云“云-網-邊-端”的一體化架構;同時,重點打造企業級業務場景解決方案,提供更精細化、特色化方案支持。
其次,青云也將持續深耕區域和行業用戶,將傳統優勢行業中總結的經驗向各個行業領域進行復制和拓展,覆蓋的重點領域為金融、醫療、教育和制造等行業用戶,提供具有針對性、精細化的解決方案。從地域上,青云也將根據不同地域產業結構等特點,提供特色服務,覆蓋范圍涵蓋包括華東、華南、華北、西北、西南和華中等重點區域。
最后,青云通過成立數字價值研究院的方式,背靠商業發展規律,面向行業特色需求,持續對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價值挖掘:一方面,通過建立行業發展認知,深度洞察行業趨勢;另一方面,協助企業把握行業機遇,實現商業價值。從而實現針對政策引導、行業發展趨勢做深度洞察,依據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為客戶提供專業、優質的服務。
來源于“場景”,最終反饋于“業務”,這既是技術不斷迭代的閉環,更是服務模式的一種創新。應該說,青云的“深入業務場景提供服務”既是“以客戶為中心”服務模式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也是對云計算越來越強調應用場景的一種響應,更是青云基于過往十年服務頭部企業經驗和知識的一次總結和完善,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寫在最后
所謂創新,就是從 0 到 1,就是敢為天下先。而對于科技企業而言,創新的價值,并非在于創新本身,而在于創新對于客戶的價值。
回顧青云過去高速成長的十年:2012 年,青云誕生,就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完全自主研發、完全軟件定義的公有云服務商,其提供的按秒計費、秒級交付的服務,迅速獲得市場的關注。在 2014 年到 2015 年間,以金融行業為代表的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劇增,此時,客戶需要的不僅僅是工具,更是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青云迅速響應用戶需求,推出私有化部署,以及“公私一致”架構的混合云產品,以技術驅動業務創新,以服務贏得更多市場機會。2016 年,企業級云計算持續在各個行業獲得應用,青云的大規模云技術以及多云管理平臺應運而生。2018 年,在云原生成為云計算領域最具趨勢性的新銳技術時,青云推出 KubeSphere 容器平臺,成為唯一一個由中國公司發起、擁有全球技術影響力的開源容器平臺。2019 年,隨著產業數字化深入,企業用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越來越強調保持自身業務特點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強調邊緣計算和智能設備的價值。因此青云的“云、網、邊、端”一體化架構成了更多企業級客戶實踐自身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藍本。
我們能夠總結的一點是:青云的成功,得益于與生俱來的創新能力。其始終堅持把用戶的需求作為推動創新的核心要素,用來自企業業務的需求作為技術價值判斷的依據,再從技術創新中,不斷嘗試包括業務模式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等,更有利于技術價值呈現的商業創新機制。
創新的故事還在繼續,青云的故事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