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馬春荃,合思·易快報的創始人兼CEO。我們的主力產品“易快報”是一套企業財務信息管理軟件,我本人也是出身于財務信息化工作者家庭,似乎是個天生帶有財務基因的人。可是我對于財務的理解,乃至對于工作和創業的理解,卻走過了一段略微曲折的心路歷程。創業七年多以來,我有三點感悟,可以同大家分享。
第一,要深度工作(deep work),不要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深度工作”很好理解,這個概念是麻省理工的計算機科學家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提出來的,他說的“深度工作”首先是一種專注的狀態,不受外界無關事務打擾,全身心投入到職業活動中去;其次,這樣的“深度工作”所產出的成果,應該是相對有創造性的、能夠產生真實價值的、難以替代和復制的智慧結晶。我們經??吹胶吐牭接行┏晒θ耸空f,自己一天只要高效率工作兩三個小時,就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這就是“深度工作”的體現。
“狗屁工作”又是什么呢?我們知道上世紀三十年代,西方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就預言說,到二十世紀末,由于科技的進步帶來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一般人每周工作十五個小時就夠了??涩F在的情況如何呢?我們在二十一世紀里都已經生活了二十多年,人類社會的科技水平也實現了足夠大地飛躍,為什么我們很多人每天還是疲于奔命?美國社會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寫了本書就叫《Bullshit Jobs》,這本書引入國內,翻譯成了一個比較文雅的名字:《毫無意義的工作》,其實英文意思更直白——狗屁工作,這是不是我們很多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呢?大衛·格雷伯說,如果你發現自己從事的是一種“完全沒有意義的、不必要的或者有害的,甚至連自己都沒辦法講出這份工作憑什么存在,卻又在雇傭關系的條件下覺得有必要假裝有意義的工作”,那么毫無疑問,你做的就是“狗屁工作”。世界上的“狗屁工作”有多少呢?大衛·格雷伯認為,至少有40%。他列舉了很多他認為是“狗屁工作”的職業,因為打擊面太大,對錯見仁見智,我就不說了,大家有興趣自己去看。但有一點我是認同的,那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很寶貴,如果你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真實價值所在,就無異于浪費生命。
為什么要從“深度工作”和“狗屁工作”這兩個概念說起呢?因為當我回顧和審視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很遺憾,我發現傳統的財務工作,就是典型的“把人困在流程里”的工作。
我從小對財務工作就不陌生。我父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在做財務信息化,長大一點之后,我也接觸到很多單位里做會計和財務管理工作的人。耳濡目染之下,我形成了對財務工作的初始認知:就是數字報表上的加減乘除,僅此而已。在青少年時期的我看來,財務是沒有什么深度可言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有些無聊。
很多人都是這樣,對一個行業的看法,往往要進入到行業中去,才能有更新的發現。我真正摸到財務工作的脈絡,應該是從北大畢業兩年之后,加入了用友。那是2004年,用友這樣的老牌ERP系統公司,在大學畢業生心目中的江湖地位,差不多就相當于今天騰訊、阿里這樣的大廠。我在用友從售后支持做起,輪換過很多個崗位,接觸到企業管理方方面面的問題。這時候我對于財務工作的認知,產生了一個“變化”,和一個“不變”。
變化的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財務工作很重要——現在我們易快報主要面對的客戶,就是各個企業的CFO們,我們力圖去影響的是新時代的財務人。財務工作對任何行業和企業都是至關重要的,財務信息在企業內部的運行,就像血液在人體的毛細血管里流通一樣重要。如果財務信息在某些節點上卡住了,或者出錯了,那就等于一個人的血管里有了血栓,整個人就都不好了。但僅僅做到流通順暢還不夠,在現代企業的數智化管理升級浪潮中,財務信息不僅僅只是數字的加減乘除,不僅僅是體現某些收入和支出的結果,我們更希望財務能輔助企業經營決策,能夠幫助管理者預估、預判。我經常說財務工作是給企業提供兩個工具:一個是探照燈,幫你從數字中發現問題和規律,幫助企業掃清前進道路上的迷霧;另一個是拐杖,它可以引導你、支撐你,堅實地走好每一步。
再說一個不變的認知:時至今日,我們觀察大部分企業的財會實務,都會發現,仍然有很多并不產生實際價值、是僅僅出于流程設置的原因而不得不浪費人力和時間去完成的“狗屁工作”。我是做軟件的理工男,在我看來,軟件的價值并不是說算法多么精妙復雜,而是你用這套算法來解決什么問題,以及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發票。在前幾年電子發票還沒有大規模推行時,我們每一個企業的財務人員,日常工作中一定有相當多時間用來處理各種發票。即使你不是做財務的,你是任何一個崗位上的員工,你每個月也會拿著一摞發票去找財務報銷,因為這是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中一定會產生的東西。報銷發票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坦白說,沒有意義,純屬浪費時間。
那么我就開始思考,怎樣能夠從企業財務工作中,把“報銷”這件事情消滅掉呢?如果我們每一家企業、每一個財務人、每一個一線員工,能夠“無需報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中去,那該能節省多少時間,增加多少價值?正是抱著這樣的理念,我創立了合思·易快報。我們倡導的就是“無需報銷”,我們也用產品和服務,幫助客戶在財務工作中實現了降本增效的目標。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我們成功地干掉了“狗屁工作”,讓財務人能夠專注于“深度工作”,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二,在商業世界里,技術不重要,解決問題才重要。
這話乍一聽也有點絕對化。我是個理工男,一家科技公司的CEO,我們公司有這么多每天勤奮寫代碼的程序員伙伴們,我們公司的產品又是很先進很好用的軟件,我怎么能說技術不重要呢?
請注意我這句話的前提,“在商業世界里”。對,我們不是做基礎科學研究的,我們做的是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的商業應用。假如在科研領域,那么技術領先是絕對重要的。幾百米口徑的射電天文望遠鏡,一定比你拿在手里的那個望遠鏡能看到更多星星。但是當我們進入商業領域,那么可以說——決定成敗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能不能為你的客戶解決問題,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能用更優的方式解決問題,就能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為客戶解決問題,是商業世界的普世真理,說起來大家好像都知道,實踐中做起來卻容易迷失。我講一個自己創業歷程中的小故事。易快報這個產品在早期開發時,我們做了一個“預算管理”的功能,那個預算模型我覺得設計得還不錯。在準備正式上線的前兩天,我做了一個夢——這也很正常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睡覺的時候腦子里也停不下來,就一直在琢磨產品。我就夢到我去給客戶講解這個做預算的功能。夢醒了以后,第二天我就去跟我的小伙伴們說,不行,我們要把這個預算功能下掉。我們不應該做這個功能,至少不應該在早期階段做這個。
大家一聽都驚了,技術開發都完成了,沒毛病啊,為什么不上了呢?我說我在做夢的時候想到,我們創業初期的品牌影響力還不夠,我們面對的客戶,往往是一些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老板也好,財務總監也好,他們可能還用不到非常專業的預算功能,他們自己都未必能搞懂預算應該怎么做。而我們現在如果把一個專業的預算功能做進產品里面,我們就需要對客戶做大量的教育工作,這是很難的。換句話說,一方面客戶沒有很強的需求要解決預算這個問題,預算需求對小微企業沒有那么迫切;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也沒有很強大的客戶教育能力,我們的銷售顧問也都很年輕。這個預算功能沒有也罷,有了的話我們如果講不清楚,客戶難以接受,反而產生麻煩。
所以當時這個功能就放下了,我們早期就是集中精力做報銷,把客戶最有感的痛點解決掉。至于其他很多我們設想的功能,先做減法,不著急慢慢來,不能指望一上來就給客戶滿漢全席,先做好幾道精品菜就可以了。這個故事就是說,創業者必須看清楚客戶的問題,準確定義問題,然后用最優的方式解決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說,客戶遇到的問題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有敏銳的覺察,幫助客戶把不同層面遇到的問題,匯聚到我們的產品里集中解決——我們在商業世界的邏輯里面,必須考慮如何用簡約優雅的方式,滿足客戶多元的需求,完善我們自身的商業模型。舉例來說,我們現在講易快報可以實現“消費即合規、采購即報銷”,這里很重要的一個邏輯就是,我們做了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企業消費聚合平臺。好比我們修了一條數據高速公路,這條公路連通的是各個電商和企業消費有關的供應商。不久的將來我們這條公路上流動的是財務數據,數據會預判你的企業有員工需要出差——比如你下個月要去上海參加重要的行業會議,那我們的系統就可以根據你的差旅標準,提前幫你查詢機票和酒店,還能通過比價幫你找到最優的組合。類似這樣的事情,以往都是需要行政和財務人員親手做大量的工作,在我們的系統里將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而且是完全合規,無需報銷。
第三個感悟,是關乎一個創業者的精神世界,是一句大家都聽過的話: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作為一家企業的管理者,這些年我面試過不少員工,我經常喜歡問小伙伴們的一個問題是:你在讀什么書?或者哪本書對你影響很大?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和人生階段,可能需要不同的精神指引。對我自己來說,也有很多書是以前不會讀或者讀不懂,后來才深有體會的。比如稻盛和夫的《活法》,以前我覺得這就是雞湯啊,太水了吧,管理大師怎么就講這個呢。但當我自己真正創業之后,切實感受到了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背負的那種責任和壓力,每天都有解決不完的問題,不夸張地說,每一天活著都很艱難,那可不就需要一種“活法”嗎?尤其是最近這幾年,黑天鵝滿世界亂飛,我相信每個企業管理者都深有感觸,我們每一天都要努力活著。
活著需要什么?這就是我要說的,一方面仰望星空,要有信仰。要信仰你想要通過創辦一家企業、打造一款產品實現的那個理想,也許是改變世界,也許只是改變你的客戶和你身邊的人,這都可以。每一個認真的產品經理,都希望自己的產品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點,這就是我們的初心。不要忘記,要經常仰望星空,讓自己想一想;另一方面就是腳踏實地,要活下去,讓企業活下去,讓伙伴和自己都活得更好,那就要每一天都走在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路上,每一天都走在為企業創造價值的路上,找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義。不要停止在大地上趕路,不要停止與有理想的伙伴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