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急速提升相比,全國停車資源增速著實難以與之相匹配。發改委數據顯示,全國停車位缺口高達8000萬,停車難問題凸顯,而與停車難密切相關的尋車難、支付難則進一步加劇停車難的現狀。
一方面是停車難的現狀難以紓解,而另一方面則是停車市場動輒幾百億的市場前景,兩者相加,讓停車場景成為各大互聯網巨頭、停車場巨頭,甚至是主機廠的香餑餑。但現實是,聚焦者眾,真正能夠全面落地的卻寥寥無幾。

三大細分路徑,是否能夠填滿市場期待?
如果以切入場景進行劃分,當下涌入停車賽道的玩家或許能夠分為三類。
第一類,聚焦于“停”這個場景,代表選手有吉利、上汽、本田等主機廠。它們致力于以無人泊車技術為支撐的車端智能方案,借助APA掛擋泊車、RPA嚴控泊車等技術手段解決車端泊車難題。

第二類,聚焦于“尋”和“支”兩個場景,代表玩家有捷順科技、ETCP、五洋停車等停車巨頭,它們主要通過藍牙物聯網技術對停車場進行數字化改造,顯示車位空忙閑狀態和實現自動化停車位結算。

第三類則聚焦于打通“停”、“尋”、“支”等場景,代表玩家有騰訊、百度、華為等互聯網巨頭。他們通過自身先進的自動泊車技術及算法優勢與資源整合能力,聚合零散車、場資源,打造基于算法與大數據的智能停車中臺。

很明顯,第一類與第二類都存在先天不足,即缺少對于停車場景的全面覆蓋,解決部分場景問題,用戶痛點依舊沒有解決,第三類看似是解決停車的完美路徑,但仔細想來,其依靠的技術或算法缺少搭載媒介,也就是車端很難進行規?;涞?,其停車解決方案也就懸在了空中。
打通三端,有企業給出的新想象
事實上,在用戶心中,完美的智慧停車應該是在自己想停車的時候便能夠第一時間尋到車位。在停車、取車過程全程無需自己費心,離開停車場時也可以自動付款,無感離場。
當然,這同樣是眾多涌入停車賽道的玩家想要達到的終極目標,但從眾多玩家的現狀來看,單一解鎖某一個場景端的智能顯然不夠。近日,身為造車新勢力的威馬汽車在其官方APP上推出智慧停車服務,從其對外宣稱的細節上不難發現,智慧停車服務是威馬想要給外界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停車場景想象空間。
據威馬介紹稱,“智慧停車”是一套針對用戶泊車場景的完整解決方案,其特點即成功進行車端、場端及移動端的三端打通。在車端,利用具備感知、定位、規劃、控制功能的AVP技術路線解決“停”的難題;在場端,利用智能地鎖、藍牙標簽、中繼網關、室內高精地圖等loT物聯網技術,打造數字化孿生停車場,解決“尋”和“支”的難題;而在移動端,基于威馬官方APP的中臺功能,實現“尋”、“停”、“支”全流程的自動化。
技術路徑或許難以理解,在具體操作中,用戶可在出發之前,在威馬智行APP進行目的地停車場詳情的一鍵查詢,包括地址、開放時間段、收費、車位空閑情況等信息,在預約車位的同時進行目的地的智能規劃與導航。抵達后,威馬智行APP內的第三方導航將自動切換為室內高精地圖導航,此時基于威馬AVP自主泊車技術,車輛將自行停至預約車位。在用戶離場時,威馬AVP技術還能夠支持反向尋車或自動取車并完成無感支付。

實際上,打造上述泊車生態并非威馬的一時興起,在成立之初,威馬汽車就已經聚焦終端用戶的“泊車”場景及技術落地,并在這一領域不斷迭代。比如搭載APA智能泊車輔助等技術的EX5可以看作是威馬打造泊車生態的車端1.0階段;具備限定場景L4級自動駕駛能力的AVP自主泊車技術在W6則可看作是威馬泊車生態由車端進化至場端的2.0階段。如今,將上述技術積累與物聯網技術進行有效整合,推出“智慧停車”功能,則可看作是3.0階段。
目前,威馬“智慧停車”已經發布首期停車場信息查詢功能,實現全國100余座城市、超過70,000個停車場庫、超過10,000,000個停車位的覆蓋。據官方透露,“智慧停車”服務后續將快速進行功能迭代,在短期內便可實現包含車位預約、反向尋車、無感支付等智功能。從“智慧停車”所打造的整個泊車生態不難發現威馬的野心,實際的落地效果或許還需要時間驗證,但至少威馬汽車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