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四五”,從需求側來看,自動駕駛等多個領域對定位精度要求快速提升;從供給側來看,北斗芯片、板卡、終端接收機迎來技術升級,高精定位不再遙不可及,與此同時北斗三號系統定位精度提高,全球產業藍圖正逐步打開。
隨著高精定位技術的迭代優化,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廣泛應用于以車輛定位導航、自動駕駛為例的智慧出行領域,以基礎設施安全監測為例的公共服務領域,以及鐵路、電網智能監測等重點基建領域。
近年來,以中海達為代表的一批領先企業,聚焦國內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加速技術研發與業務拓展,通過多元服務打通細分領域場景,提前卡位新賽道,搶占高精定位市場“下半場”。
中海達自動駕駛配置受關注,增長趨勢明顯
高精度定位上游企業核心產品技術,能持續為相關行業的定位場景提供安全可靠、專業高效的服務,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發展的重點之一。
據中海達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中海達在智能駕駛車載高精度業務上取得了顯著的業務進展。目前,其車載端軟硬件產品已定點應用在小鵬汽車、上汽集團、長城汽車、一汽紅旗等汽車制造企業及智能駕駛方案商的多款量產車型中。
其中,車載高精度定位天線新增定點長城汽車3款量產車型;慣性測量單元已完成車型定點,即將進入規模量產交付階段;高精度定位算法也成功定點一汽紅旗。
中海達業績報告還顯示,截至報告期末,中海達車載端軟硬件產品已獲車企成功定點的量產車型達13款,并完成了以廣州為研產銷中心,上海、北京技術市場分部的戰略市場布局,覆蓋國內重點主力OME主機廠和TIER 1客戶。此外,通過優化完善汽車電子供應鏈體系,中海達已進一步完成車規級產品產線的智能制造擴產升級和IMU生產標定基地的建設,目前車規生產基地硬件產能規模達百萬級年產標準。
憑借GNSS產品定位精度高、覆蓋范圍廣、成本優化等優勢,高精度定位賽道發展將進一步釋放,以北斗高精度導航定位解決方案創新物聯網定位新生態。
除了在智能駕駛賽道上成功“上車”,中海達等高精度定位相關企業在北斗高精度行業應用等領域業務上的進展,也佐證高精度定位市場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
據了解,中海達參與的《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北斗鐵路行業綜合應用示范工程》通過了由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及國家鐵路局的共同驗收評審,為中國建立鐵路行業的北斗高精度技術“應用+標準”雙重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進了中國高鐵和中國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的深度融合,深入應用在鐵路行業的安全防護、智能化施工等領域。
緊抓技術核心,打造自身發展護城河
雖然高精定位技術的市場需求已“肉眼可見”,但物聯網時代下,如何通過更精密的智能化技術提升運行效率,成為了各領域不斷探索的方向。這對于服務商而言,深挖高精度定位技術產業鏈相關軟硬件產品技術的研發,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是贏取市場的核心。
報告期內,中海達及旗下子公司新增78項知識產權,其中,專利35項,軟件著作權42項和商標1項。截至2022年06月30日,中海達已累計獲得1647項知識產權。其中,專利523項,軟件著作權966項和商標158項。
值得留意的是,在火熱的自動駕駛市場中,中海達已形成了 “阿基米德”硬件定位平臺、ATP330高精度定位天線平臺、GINS衛慣緊組合算法平臺,其車載高精度軟硬件產品更能快速地適應和更好地兼容現階段市面上大部分智能駕駛技術架構及相關技術的調整變化。
近年,中海達在機載激光掃描設備、星基增強系統、自動測量機器人、智能駕駛車載端軟硬件產品、“5G+北斗”、“AI+GIS”等技術的創新和研發上取得了重要進展,使其在高精度定位產業鏈中形成較高的行業技術門檻,產品技術鏈條綜合優勢明顯。自動駕駛等熱度業務,或將在下半年進一步擴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