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由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辦公室主辦,在廣州市增城區海外聯誼會的指導和支持下,由ECI歐中科技創新中心(比利時)、歐中科技(廣州)有限公司承辦的“2022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歐中科技峰會”在廣州增城僑夢苑園區線下、線上同步隆重舉辦。廣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江帆、一級調研員曾真棟、市科協一級調研員程志鵬,增城區有關部門及廣州增城僑夢苑11個園區代表于現場出席了峰會,并在峰會現場向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亞洲事務校長代表Xavier Ferre 夏偉教授,天津大學海洋學院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安民教授,以及其他參會專家表示了歡迎,并進行了探討交流。作為本屆峰會的指導單位,廣州增城僑夢苑與ECI在峰會中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據峰會發起人王子陵介紹,今年是ECI歐中科技創新中心第四次承辦創交會的歐洲主題論壇,本屆“創交會-歐中科技峰會”聯合國經合組織各國高級別科研學者、院士,技術研究機構與高新技術項目代表,線上線下齊聚于廣州增城僑夢苑,在創交會在線直播平臺同步直播,開展技術協同的分享與探討。發揮創交會設立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產業優勢與政策優勢,由政策與產業層面探究灣區經濟與海洋科技發展新視角,通過優化空間布局與技術配置,推動灣區城市協同互動,聚集國際技術項目協同孵化,為海洋經濟國際創新網絡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持續構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多邊合作公共平臺。
本屆“2022創交會-歐中科技峰會”以“可持續灣區經濟與海洋科技”為舉辦主題,旨在由政策與產業層面探究灣區經濟與海洋科技發展新視角,通過優化空間布局與技術配置,推動灣區城市協同互動,聚集國際技術項目協同孵化,為海洋經濟國際創新網絡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在峰會中,歐盟委員會特別顧問、ECI創始專家Ronald Hall羅納德·霍爾院士從歐盟總部所在地不塞爾連線到峰會直播,詳細解析了歐盟藍色經濟的國際合作期冀:藍色經濟代表著歐盟許多地區創新可能性的一個重要利基, 歐盟五分之一的區域發展項目與藍色經濟相關,如綠色航運,和包括海洋高速公路在內的水運、可再生能源,以及海洋生物技術。歐盟委員會也于2022年3月發起第二輪藍色經濟支持計劃,增加撥款5億歐元,并成為15億科技發展基金,以鼓勵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大力發展創新和可持續的海洋經濟,并歡迎中國科技企業與研究機構與歐盟合作。

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始建于17世紀,2022 年 QS 世界工程技術院校排名位列第 58 名。受峰會承辦方ECI的邀請,馬德里理工大學亞洲事務校長代表Xavier Ferre夏偉教授蒞臨了峰會現場,以“老齡人口的定制技術與創新機遇”為主題,針對全球人口老齡化加速,以及部分國家深度老齡化的現象解析了馬德里理工大學的研究成果與信息技術的解決對策,并在峰會中與ECI簽署了于廣州開展技術企業孵化、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技術項目的合作備忘錄。

ECI負責人王子陵與ECI瑞士發起人、綠色金融投資專家Laurent Capt 周龍瑞共同剖析了中、歐在ESG(環境、社會、治理)框架下標準化融合的關鍵要素與相關可持續發展技術的合作契機:隨著我國對ESG標準化的重視與實施,新的歐中通用ESG標準應以促進科技企業與技術人才發展為目的,不應僅是評價標準,更應成為跨領域跨地域的通用技術話語體系,和面向可續發展相關技術創業者激勵機制,隨后在峰會中展示了ECI-ESG通用標準的架構以及瑞士離岸孵化的戰略合作。王子陵也分享了與丹麥著名建筑規劃企業COBE在中國的多個港口可持續建設合作案例。

丹麥皇家藝術學院與瑞典隆德大學講師、丹麥COBE 建筑規劃公司城市規劃總監麥茲·伯根斯分享了北歐當前最大、最雄心勃勃的城市發展項目,也是歐洲最大的港口開發項目--丹麥北港的藍色、綠色發展策略,丹麥北港是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社區典范,是首個獲得歐洲可持續發展標準DGNB可持續性最高金牌認證的新城區。為大灣區探索生態宜居與綜合產業并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最新案例。

荷蘭羊角村學院董事長、荷蘭旅游局形象大使蓋比·愛圣博格受邀講解了歐洲另一個著名的可持續發展社區、鄉村振興的典范--荷蘭羊角村的開發與利用水系發展現代農業、旅游業與相關技術體系的經驗。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安民教授蒞臨峰會現場并帶來了海洋GIS、e-航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航保服務體系研究、智慧港口、智慧海事、無人船等方向的科研成果與教學工作的總結,并與ECI簽署了于廣州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法國蒙彼利埃第三大學客座教授與經濟管理學博士、天津大學創新研究院海洋空間中心主任王玲玲深度解析了國家海洋空間的產業研究與亟待解決的發展問題。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華南科研開發中心主任、中國航海學會海圖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楊鯤在峰會現場講解了港珠澳大橋建設中運用的盾構技術。

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后、碩士生導師高邈與團隊帶來了“自主船沉浸式遠程操縱與AR駕駛輔助研究”的技術匯報;天津大學的獲獎無人艇研發技術團隊“Hornets”“青豚”“清道夫”“小鯨靈”“洗風”“一枝春”也受邀在峰會中演示了無人艇研發成果,并受到峰會組織方ECI的贊譽。
本屆峰會不但是交流高新技術成果的跨洋橋梁,也成為了中、歐技術領袖與學者們抒發疫情后合作期盼的對話平臺。演講嘉賓們紛紛表示要在疫情后增強互訪與增進了解,在大灣區開展深入的國際技術協作與可持續的協同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