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OL營銷IP化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時趣研究院(ID:SocialTouch2020),作者:Heron,授權轉載發布。
“您能介紹下你自己嗎?,然后包含的是姓名年齡”,“我,還要介紹我是誰?那我這幾十年白干了,都不知道我是誰?”。
這是明星寧靜在熱播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下文簡稱姐姐)中說出的一個金句,這句話也印證了《姐姐》差異化的傳播價值。
2020 年“女團”綜藝如過江之鯽,有萌新養成系的《青春有你2》、《創造營3》,還有資深女星組團的《姐姐》。但正如寧靜所言,時趣發現《姐姐》其實是背靠明星天然的知名度和曝光度,這與《青2》、《創3》在傳播上有著顯著的兩個差異:
差異一:姐姐爆火、妹妹慢熱,傳播引爆的勢能存在差異;
《青2》、《創3》這樣的新星選秀節目,都是把新人的知名度從“0”打造到“1”的過程,所形成的“人物IP”也相互獨立,故而傳播爆發力較弱,但持續力較強,每一季都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
但《姐姐》中融合各種知名女星,恰巧是把擁有知名度的人物組合在一起,構建在“人物IP”的基礎上,從而使節目擁有更快引爆傳播的勢能,也使姐姐這樣的IP符號快速建立。
差異二:妹妹依附、姐姐反哺,傳播話題的主體存在差異;
《青2》、《創3》是節目成為IP在先,然后不斷為參與的新星創造粉絲和流量;在《姐姐》中則出現反哺現象,姐姐們是憑自身的粉絲力和關注度,以及在節目中的碰撞、矛盾、對話等等,反哺給節目而創造一波又一波的熱門討論,使節目快速成為IP。
綜上,傳播勢能是《姐姐》顯然火的更快,傳播主體是《姐姐》帶火的是節目本身。那么如果把《姐姐》,換成為品牌自己的Campaign,恰巧就能為品牌指引出一種全新的KOL營銷打法。
KOL營銷IP化
通過《青2》、《創3》對比能看到,《姐姐》將擁有知名度的明星組合在一起,這樣節目思路顯然更具傳播優勢。這是個非常簡單的邏輯,比如像春晚、時尚芭莎慈善晚會一樣,都是將明星串聯在一起。但核心的差異在于,這些節目中明星彼此之間獨立表演,或者只是簡單的同臺,并沒有通過內容創意層面的設計,讓明星之間擁有“化學反應”。
同時,品牌在目前的KOL傳播方式中,依然使用著“晚會”這樣的思路,在一次戰役中使用很多KOL,在一個傳播主題下對各自獨立的粉絲群體傳播,形成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主題聚合。
但在時趣策略負責人大卡看來,在《姐姐》這樣的節目思路下,KOL未來營銷的趨勢是:
1.以內容化、娛樂化的方式組合KOL營銷;
品牌主未來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思路,去設計幾個或幾類關鍵KOL進行有效的深度互動,使他們產生強化學反應,為品牌激起更多的粉絲關注、更聚合的聲量、更多元的內容傳播點,甚至使其成為一個新的品牌IP,那么它對品牌傳播的影響力也將更強更大。
2.品牌主需要OWN自己的KOC和KOL;
品牌主未來需要將KOL建設成為品牌的鐵桿粉絲,通過科學化的篩選和管理,一方面使一些KOL、KOC成為御用社交代言人,另一方面,更容易在品牌能力范圍內,調動他們參與自己的內容創意設計,并控制KOL的溢價能力。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將“KOL營銷IP化”的思路:以IP化的內容創意思路,整合KOL聯動傳播,為此品牌主也要建立自己的專屬KOL庫,以便更好地調動這些KOL資源。
在時趣看來,KOL營銷IP化也會對品牌帶來顯著的四種優勢:
1.
基于粉絲經濟,以新IP創造新粉絲;
《姐姐》節目中明星的粉絲,通過節目的精彩內容后,一定吸引了一部分“人”的粉絲成為“節目”的粉絲。
品牌要注意到,KOL營銷的核心價值是粉絲經濟:粉絲對KOL的崇拜和信任感,需要有所接觸和表達,當KOL推薦或使用某品牌時,對粉絲來說就是這種接觸和表達的實體化,最后粉絲選擇品牌,幫助企業實現變現。
但粉絲經濟從來不局限在“人”的層面,這是因為粉絲經濟的本質是一種社群經濟,既一個群體基于某個點(興趣、愛好、身份、需求)而衍生的社交關系鏈。所以除了以“人”作為一種基礎要素之外,一個IP節目也同樣可以建立它的粉絲群體。
從“人”的粉絲轉化到“品牌IP”的粉絲,需要的是建立在品牌所需的KOL組合上,創造性地設計一些帶有綜藝元素的互動節目,通過優質的創意內容使粉絲用戶的注意力從“人”轉化到“節目”,最終將KOL的粉絲轉化為品牌IP自身的新粉絲。
2.
無視KOL刷量,以新IP創造新流量;
2019 年 10 月份,一篇 10 萬+的文章《一條一夜爆紅的視頻,我們流量卻為0!》暴露出KOL“刷量”在數字營銷界的慘痛現實,把KOL投放刷量問題再一次被擺在臺面。這一方面說明了品牌最渴望的是KOL的流量價值,另一邊也揭露了KOL流量的真實性存在隱患。
但品牌通過KOL營銷IP化建立的粉絲基礎后,除了擁有基礎的曝光和轉化價值外,還包括更龐大的流量傳播價值。
在《姐姐》中,當用戶看到不同的人物、橋段、細節后,其實都在社交媒體延伸新的話題,不斷為節目帶來新的社交討論,從而吸引新的流量進來,這正好是一種「IP創造話題并創造新流量」的思路,這種由節目產生的流量也將為品牌KOL營銷創造更真實的流量價值。
尤其年輕的主流消費群作為社交網絡原住民,他們的購買與種草越來越密不可分,并充滿非常強的社交屬性,對于粉絲群體來說,他們每個人幾乎都成了比專業PR更有效的傳播者,他們分享的內容往往更具影響與說服力。
舉一個時趣近期做的有點類似的案例,在為碧歐泉男士洗護禮盒傳播的一個KOL營銷案例中,項目在小紅書平臺選擇KOL全面啟用的是情侶檔,并在推廣內容中設計了與產品緊密結合的KOL故事和情節,例如給男友送禮物的時候,捕捉男方的表現細節等等,使用戶在關注推薦內容的時候就像看綜藝節目一般,促使粉絲產生了非常多的互動討論,使這次推廣贏得了非常強的互動量。
這個案例中,還只是進行了兩個人的組合,就產生了非常多的討論,如果是把更多的KOL組合在一起,那么產生的流量價值也將一定更強。
3.
全域跨圈合作,創造多元融合傳播;
在《姐姐》中,每位明星都有不同的個人風格、每位明星所擁有的粉絲畫像也各有特征。但對品牌來說,一次傳播所要影響的用戶群,一定不是以單個的KOL粉絲群能定義,而是在建立在多元KOL的粉絲組合基礎上。
同時,企業面對KOL營銷的挑戰,不單是指品牌面臨著數量龐大的KOL,更核心的是面臨著不同KOL承擔的差異傳播價值。不同屬性的KOL對粉絲的人格與情感的召喚,所營造出的共情、共鳴和溝通的場景不同;各自在影響力、互動率和動銷率上也具備不同的優勢;對于品牌來說,KOL營銷的目的也變成四個方面:提升知名度、提升口碑、提升互動率、提升銷售轉化率。
在KOL的粉絲分類和功能分類上,以往的KOL營銷往往是割裂的,例如食品多找美食博主、護膚品多找美妝博主,提升品牌知名度的KOL可能帶不來很好的帶貨效果,這種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品牌面臨的是孤立的粉絲群、傳播功能單一的KOL,但實際要實現的卻是多元粉絲和多重功能的營銷目的。
那么在聚集不同KOL創造一個IP后,不同的KOL吸引不同的粉絲圈層,側重不同營銷功能的KOL,就能聚合在一起發揮更強的品效價值,恰巧就為品牌解決了這個核心問題:融合多圈層粉絲、多垂直領域、多傳播功能的KOL在一起,創造一次更強效果綜合傳播。
4.
品牌自建IP,打造持續傳播價值;
品牌選擇KOL營銷的核心目的,以往一定考慮到的是種草帶貨的效果居多,而品牌植入一檔綜藝節目,往往又會受限于各種條款而沒有充足的植入空間,但當KOL營銷IP化后,不僅能為廣告主創造一個可持續利用的傳播IP,還能在這個內容中品牌擁有更高的自由度。
在《姐姐》節目中,能看到不同明星的粉絲流量都反哺給了節目,讓節目收獲快速爆發、持續發展的價值,并且節目的生命周期也在變長。那么在KOL營銷IP化后,即便后續換了不同的KOL合作,也依然能在IP粉絲基礎上為品牌創造可持續的傳播價值。
例如時趣為聯合利華飲食策劃打造的一個案例中,項目邀請了不同名廚或網紅KOL,開創性地用品牌自制綜藝的方式打造了一檔節目,讓用戶不自覺地被卷入到一場娛樂營銷中,不僅選出自己中意的口味、菜品,品牌更是通過自制節目高度的自控性,讓產品和品牌穿插其中,強有力地占領用戶心智。
可見,當品牌通過KOL創造一檔能讓消費者產生持續關注和話題的內容IP后,它的成本其實要遠遠低于傳統的一支TVC,但對品牌賦能能力將會更強更長效。
綜上,時趣認為KOL營銷IP化是品牌非常值得嘗試的一個營銷思路,但這其中還考驗著品牌兩方面的核心能力:
一方面是對KOL進行科學管理;品牌在選擇和建立自己的KOL庫時,應變得邏輯化、數據化、技術化,不只是簡單的KOL篩選或者投放,而是針對客戶具體需求,提出囊括: KOL篩選、評估、內容定制、發布追蹤、沉淀、推薦、淘汰等一整套完善的KOL管理流程;
另一方面是對KOL營銷進行創造力的升級;KOL營銷IP化的核心是內容創造力,這也需要的正是具備強大策略能力、創意能力的營銷機構來提供方案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