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 CC 2018/2019頂級大師視頻教程,從入門到精通。本套教程采用1920*1080高清錄制。一套讓你玩轉Photoshop的視頻教學。本套教程共分10章,377節(jié)超清視頻,每章都配有視頻中用到的素材文件。
| 1-全面技能培訓 | |
|---|---|
| PS CC 新功能介紹 | 1.1 工作區(qū)域以及面板的調整 |
| 1.2 文件的多種打開方式 | 1.3.1 預覽圖片的基本操作方式 |
| 1.3.2 預覽圖片的高級操作方式 | 1.4 常用文件格式的簡單理解 |
| 1.3.2 預覽圖片的高級操作方式 | 1.4 常用文件格式的簡單理解 |
| 1.5 畫布大小、圖像大小的調整 | |
| 2.3 透視裁切工具以及標尺的使用 | 2.4 自由變換以及圖像的翻轉 |
| 2.5 智能對象的原理以及簡單應用 | 2.6 內容識別比例的初級應用 |
| 2.7 自適應廣角的使用方法 | 3.2 使用群組優(yōu)化顯示圖層文件 |
| 3.1 圖層的初步介紹以及設定 | 3.4 圖層的柵格化 合并 以及蓋印 |
| 3.3 圖層中元素的排列和分布 | |
| 4.1 選區(qū)工具的介紹以及組合使用 | 4.2 三種套索工具的綜合使用 |
| 4.3 快速選區(qū)工具、魔術棒的使用 | 4.4 邊緣調整的詳細參數調整 |
| 4.5 選區(qū)轉換與蒙版的初級應用 | 4.6 色彩范圍與蒙版的高級應用 |
| 4.7 漸變工具與蒙版的混合使用 | 5.1 初步了解圖片顏色的調整 |
| 5.2 色階對顏色的詳細調整 | 5.3 曲線對顏色的詳細調整 |
| 5.4 色相飽和度對顏色的調整 | 5.5 其他顏色調整工具的預覽 |
| 5.6 陰影和高光的深度調整 | 5.7 使用HDR色調調整圖像 |
| 5.8 填充和描邊的兩種方式 | 6.1 多種修補工具的綜合應用 |
| 6.2 魚尾紋和紅眼的擦除 | 6.3 牙齒的美白和亮化處理 |
| 6.4 眼球的美白和加深瞳孔 | 6.5 對臉部皮膚進行磨皮處理 |
| 6.6 液化工具中對人物的應用 | 6.7 內容感知工具的多種使用 |
| 6.8 加深減淡 & USM銳化 | 7.1 濾鏡庫的詳細使用方法 |
| 7.2 使用高斯模糊增加光暈 | 7.3 制作一種舊式風格的照片 |
| 7.4 添加雜色濾鏡的兩種方法 | 7.5 使用銳化濾鏡強化清晰度 |
| 7.6 使用紋理強化圖像清晰度 | 7.7 場景模糊 光圈模糊 傾斜偏移 |
| 7.8 將照片快速轉化成手繪油畫 | 7.9 為多張圖片添加同一個濾鏡 |
| 7.10 Camera Raw 黑色風格 | 8.1 圖層混合模式的初步預覽 |
| 8.10 操控變形生成運動模糊 | 8.11 消失點濾鏡對齊透視圖 |
| 8.2 為圖層添加一個鏡頭光暈 | 8.3 為圖像添加一個藝術邊框 |
| 8.4 為圖像添加一個真實投影 | 8.5 強化顯示圖像的細節(jié) |
| 8.6 兩種添加暗角的方法 | 8.7 制作一個簡單閃電效果 |
| 8.8 手動添加景深的方法 | 8.9 鏡像克隆圖像的方式 |
| 9.1 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 | 9.2 段落文字的使用方法 |
| 9.3 路徑文字的使用方法 | 9.4 剪切蒙版在文字中的應用 |
| 9.5 將文字變形的兩種方法 | 10.1 圖層樣式的使用方法 |
| 10.2 制作一種風格另類的照片 | 10.3 添加水印的最佳方法 |
| 10.4 縮放圖層樣式中的效果 | 11.1 使用聯系表II 快速排版 |
| 11.2 使用自動對齊圖層命令 | 11.3 使用合并圖像拼接全景圖 |
| 11.4 合并多張圖像到 HDR Pro | 11.5 優(yōu)化存儲為WEB圖像格式 |
| 2-視頻操作篇 | |
|---|---|
| 1.1 視頻工作區(qū)的初步介紹 | 1.2 時間軸中的基本操作a |
| 1.3 時間軸中的基本操作b | 1.4 開啟和關閉快捷鍵功能 |
| 2.1 設置時間軸中的幀速率 | 2.2 拆分素材中的多余部分 |
| 2.3 添加淡入淡出減弱音頻 | 2.4 修改視頻的播放速度 |
| 2.5 添加多個視頻到時間軸 | 2.6 在視頻之間添加過渡 |
| 2.7 創(chuàng)建視頻組變換視頻 | 3.1 應用智能對象優(yōu)化剪輯 |
| 3.2 添加一個音頻到時間軸 | 4.1 使用色階調整明暗度 |
| 4.2 使用曲線調整對比度 | 4.3 兩種色相飽和度的調整 |
| 4.4 為視頻添加黑白效果 | 4.5 更改視頻添的冷暖色調 |
| 4.6 使用智能對象添加濾鏡 | 5.1 安全參考線的設定方法 |
| 5.2 創(chuàng)建一個關鍵幀動畫 | 5.3 為視頻添加一個水印 |
| 5.4 使用時間軸預設的動畫 | 6.1 視頻輸出的初步預覽 |
| 6.2 自定義導出MOV格式 | |
| 3-顏色原理篇 | |
|---|---|
| 1.1 了解HSB模型的顏色法則 | 1.2 理解色環(huán)的色澤及明暗 |
| 1.3 四種顏色協調的透視法則 | 1.4 Kuer – 提高顏色工作流程 |
| 1.5 使用網頁定義 Kuler 規(guī)則 | 1.6 理解屏幕顏色和打印顏色 |
| 1.7 現實生活中顏色的應用 | 1.8 使用色版提取圖像的顏色 |
| 1.9 通用色彩設計CUD的應用 | 2.1 拾色器和顏色庫的使用 |
| 2.2 前景色和背景色使用規(guī)則 | 2.3 選取顏色的多種方法 |
| 2.4 色版的管理和預設管理器 | 2.5 透明信息在顏色中的應用 |
| 2.6 通道中的顏色信息及深度 | 2.7 分辨率和像素重新采樣 |
| 3.1 理解加色模式和減色模式 | 3.2 詳細理解RGB顏色模式 |
| 3.3 詳細理解CMYK顏色模式 | 3.4 詳細理解LAB顏色模式 |
| 3.5 詳細理解INDEX顏色模式 | 3.6 詳細理解灰度顏色模式 |
| 3.7 顏色深度 (8位,16位,24位) | 3.8 顏色配置文件和圖像轉換 |
| 4.1 理解直方圖中的顏色信息 | 4.2 顏色取樣器工具的使用 |
| 4.3 使用色階深度調整顏色 | 4.4 自動顏色的四種計算方式 |
| 4.5 手動設置黑白場修剪顏色 | 4.6 恢復調整后的原始色相 |
| >4.7 使用畫筆修復局部偏色 | |
| 4-圖層樣式篇 | |
|---|---|
| 1.1 初步理解什么是圖層樣式 | 1.2 多種方法添加圖層樣式 |
| 1.3 移動和復制多個圖層樣式 | 1.4 加載內置的圖層樣式預設 |
| 2.1 圖層樣式詳解 – 描邊 | 2.2 圖層樣式詳解 – 三種疊加 |
| 2.3 圖層樣式詳解 – 投影 | 2.4 圖層樣式詳解 – 內陰影 |
| 2.5 圖層樣式詳解 – 光澤 | 2.6 圖層樣式詳解 – 內外發(fā)光 |
| 2.7 圖層樣式詳解 – 斜面和浮雕 | 2.8 斜面和浮雕 – 原理詳解 |
| 2.9.1 斜面與浮雕 – 立體文字1 | 2.9.2 斜面與浮雕 – 立體文字2 |
| 2.9.3 斜面與浮雕 – 立體文字3 | 2.9.4 斜面與浮雕 – 立體文字4 |
| 3.1 不透明度 vs 填充不透明度 | 3.2 混合選項 – 兩種挖空選項 |
| 3.3 將內部效果混合成組 | 3.4 將剪切圖層混合成祖 |
| 3.5 透明形狀圖層添加疊加 | 3.6 分離圖層樣式改變優(yōu)先級 |
| 3.7 圖層 & 矢量蒙版隱藏效果 | 3.8 使用混合顏色帶扣取天空 |
| 3.9 等高線輪廓 – 原理詳解 | 4.1 樣式技巧 – 圖案疊加文字 |
| 4.10 樣式技巧 – 霓虹燈效果 | 4.11 樣式技巧 – 等高線修改邊緣 |
| 4.2 樣式技巧 – 制作發(fā)光文字 | 4.3 樣式技巧 – 分層添加樣式 |
| 4.4 樣式技巧 – 投影透明文字 | 4.5 樣式技巧 – 透明浮雕文字 |
| 4.6 樣式技巧 – 巖石浮雕效果 | 4.7 樣式技巧 – 制作海報文字 |
| 4.8 樣式技巧 – 制作抖動文字 | 4.9 樣式技巧 – 巧用挖空選項 |
| 5-通道與蒙版 | |
|---|---|
| 1.1初步理解通道和蒙版 | 1.2理解通道中的顏色信息 |
| 1.3使用彩色顯示通道 | 1.4RGB通道模式的工作原理 |
| 1.5理解單獨的灰度通道 | 1.6使用B&W自定義通道 |
| 1.7理解LAB模式的工作原理 | 1.8使用LAB模式調整飽和度 |
| 1.9CMYK通道的工作原理 | 1.10多通道的轉換及使用 |
| 1.11多通道轉換為其他通道 | 2.1理解通道和Alpha通道 |
| 2.2理解蒙版是如何工作的 | 2.3轉換選區(qū)為Alpha通道 |
| 2.4Alpha通道的快速修改 | 2.5支持Alpha通道的格式 |
| 2.6四種方法載入Alpha通道 | 2.7使用Alpha通道分割圖像 |
| 2.8加載其他圖像中的通道 | 3.1.1可視化修改Alpha通道 |
| 3.1.2Alpha通道的3種屬性 | 3.2Alpha通道的3種邏輯運算 |
| 3.3背后模式以及清除模式 | 3.4圖層蒙版隱藏效果 |
| 3.5剪切蒙版的創(chuàng)建及應用 | 3.6將剪切圖層混合成組 |
| 3.7使用涂抹工具修改蒙版 | 3.8在通道中查看容差范圍 |
| 3.9魔棒工具的高級設定 | 4.1多種選區(qū)組合生成蒙版 |
| 4.2魔棒與色彩范圍的區(qū)別 | 4.3色彩范圍中蒙版的選取 |
| 4.4色彩范圍中顏色的選取 | 4.5快速蒙版的使用方法 |
| 4.6使用濾鏡優(yōu)化蒙版邊緣 | 4.7使用蒙版生成一個投影 |
| 4.8調整蒙版的詳細使用 | 4.9使用通道扣取復雜圖像 |
| 4.10使用計算生成新通道 | 5.1矢量蒙版的使用方法 |
| 5.2矢量蒙版結合圖層蒙版 | 5.3使用組統(tǒng)一添加蒙版 |
| 5.4高級選項-挖空的使用 | |
| 6-圖層混合模式 | |
|---|---|
| 1.1 為什么使用圖層混合模式 | 1.2 混合模式的位置和無損混合 |
| 1.3 理解6組27個混合模式 | 1.4 不透明度和填充的區(qū)別 |
| 1.5 支持填充透明度的8個模式 | 1.6 使用調整圖層減少文檔尺寸 |
| 2.1 正常模式 vs 溶解模式 | 2.2 制作一種動態(tài)的溶解效果 |
| 2.3 溶解特效文字的制作方法 | 2.4 畫筆工具中的背后與清除 |
| 2.5 填充工具中的背后與清除 | 3.1 變暗模式 vs 深色模式 |
| 3.2 變暗模式的組合應用 | 3.3 正片疊底 vs 加深模式 |
| 3.4 逆轉圖層混合模式的順序 | 3.5 蒙版中黑白保護的應用 |
| 3.6 使用漸隱去除蒙版中的光暈 | 4.1 變亮模式 vs 淺色模式 |
| 4.2 變亮模式在濾鏡中的應用 | 4.3 濾色模式 vs 減淡模式 |
| 4.4 白色文字與背景的混合 | 4.5 可再次修改的工作流程 |
| 5.1 疊加模式 vs 柔光 vs 強光 | 5.2 亮光 vs 線性光 vs 點光 |
| 5.3 特殊模式 – 實色混合模式 | 5.4 兩種對立的混合模式 |
| 5.5 使用疊加模式清晰化圖像 | 5.6 使用疊加模式添加光暈 |
| 5.7 在紋理上使用對比模式組 | 5.8 使用紋理制作石化效果 |
| 6.1 反向模式 vs 取消模式 | 6.2 使用差值混合白色文字 |
| 6.3 逆轉剪切圖層蒙版的操作 | 7.1 色彩模式組的混合原理 |
| 8.1 混合顏色帶 – 本圖層 | 8.2 混合顏色帶 – 下一圖層 |
| 8.3 混合顏色帶 – 通道混合 | |
| 7-3D藝術視覺 | |
|---|---|
| 1.1 快速創(chuàng)建一個3D物體 | 1.2 使用路徑添加邊界約束 |
| 2-導入一個3D模型到工作區(qū) | 3.1 三維空間的全面理解 |
| 3.2 使用副視圖調整位置 | 3.3 相機視圖中景深的調整 |
| 4-PS中3D物體屬性的調整 | 5-擠壓和修改3D物體的形態(tài) |
| 6.1 創(chuàng)建可編輯的3D文字 | 6.2 扭曲變形(Warp)3D文字 |
| 6.3 將文字拆分成獨立部分 | 6.4 將文字轉換成3D路徑 |
| 7- 繞轉(Revolve)3D物體 | 8-合并多個3D圖層的操作 |
| 9.1 初步理解3D材質的參數 | 9.2 深度映射貼圖的使用方法 |
| 9.3 使用預設方式添加材質 | 9.4 3D物體添加材質和紋理 |
| 9.5 修補貼圖材質中的縫隙 | 9.6 為3D物體添加凹凸貼圖 |
| 9.7 為3D物體添加透明貼圖 | 9.8 渲染和光線跟蹤設定 |
| 9.9 使用橫截面分割物體 | 10.1 初步預覽3D燈光的形態(tài) |
| 10.2 無限光的詳細使用方法 | 10.3 點光的詳細使用方法 |
| 10.4 聚光燈的詳細使用方法 | 10.5 多燈光添加 & 燈光預設 |
| 10.6 為場景啟用IBL光照 | 11.1 預覽3D關鍵幀的設定 |
| 11.2 制作一個漢堡組合動畫 | 11.3 設定相機視圖關鍵幀 |
| 11.4 3D材質 & 橫截面動畫 | 11.5 渲染視頻 & 圖像序列 |
| 8-筆刷繪畫篇 | |
|---|---|
| 1. 初步了解畫筆工具的參數 | 2. 五種不同型態(tài)的筆刷 |
| 3. 畫筆形狀以及形狀動態(tài) | 4. 散布、紋理、雙重畫筆 |
| 5. 顏色動態(tài)、傳遞以及其他 | 6. 自定義畫筆預設圖案 |
| 7. 通過位圖自定義畫筆預設 | 8. 硬毛筆刷的參數設定 |
| 9. 侵蝕筆刷的參數設定 | 10. 噴槍筆刷的參數設定 |
| 11. 混合器畫筆的參數設定 | 12. 畫筆工具中的兩種預設 |
| 9-肖像美容篇 | |
|---|---|
| 1.1 預覽基本修復工具的使用 | 1.2 使用透明圖層保護原始圖像 |
| 1.3 保護選中范圍不被克隆修改 | 1.4 修補工具的組合應用技巧 |
| 2.1 近似匹配和內容識別的區(qū)別 | 2.2 內容感知工具的使用方法 |
| 2.3 內容感知工具的擴展應用 | 2.4 多種色彩修改工具的預覽 |
| 3.1 臉部細節(jié)美化 – 快速磨皮 | 3.2 額角高光處理 – 修補工具 |
| 3.3 臉部高光處理 – 色彩范圍 | 3.4 分離人物和背景的色調 |
| 3.5 使用曲線調整圖像中的曝光 | 3.6 使用陰影高光修復曝光 |
| 3.7 使用濾色混合增強臉部膚色 | 3.8 使用柔光混合美白臉部膚色 |
| 4.1 使用修復工具減少皺紋 | 4.2 使用漸隱修補減少魚尾紋 |
| 5.1 使用快速蒙版增強眼球顏色 | 5.2 單獨改變眼睛亮度和對比度 |
| 5.3 手動繪畫眼球的光圈部分 | 5.4 使用智能銳化增加眼球閃耀 |
| 5.5 使用圖層混合提升眼球明度 | 5.6 快速去除多余的眼眉毛 |
| 5.7 手動繪畫人物的眼睫毛 | 5.8 使用正片疊底加深眉毛 |
| 5.9 快速調整眼鏡后面的膚色 | 6.1 使用曲線增強嘴唇的膚色 |
| 6.2 使用色彩平衡增強嘴唇 | 6.3 使用柔光增強嘴唇的質感 |
| 6.4 使用圖層混合美白牙齒 | 7.1 多種方法修改頭發(fā)的亮度 |
| 7.2 增強人物頭發(fā)根部的顏色 | 7.3 使用色相飽和度修改頭發(fā) |
| 7.4 填補頭發(fā)中的縫隙部位 | 7.5 去除照片中飄逸的發(fā)絲 |
| 7.6 使用可選顏色修改頭發(fā) | 8.1 使用圖章增強膚色的亮度 |
| 8.2 使用色相飽和度修改眼影 | 8.3 為人物添加眼影的顏色 |
| 8.4 使用自然飽和度增強細節(jié) | 8.5 使用可選顏色快速變色 |
| 9.1 自然的臉部磨皮方法a | 9.2 自然的臉部磨皮方法b |
| 9.3 強化光暈和皮膚細節(jié) | 9.4 臉部輪廓的變換 – 瘦臉 |
| 9.5 液化濾鏡的應用 – 瘦身 | 9.6 混合磨皮的方式 – 高級 |
| 9.7 Portraiture – 快速磨皮 | |
| 10-高級調色師 | |
|---|---|
| 1.1 好的開始-備份你的源文件 | 1.2 好的開始-使用智能對象 |
| 1.3 好的開始-對圖層使用取樣 | 1.4 好的開始-使用調節(jié)圖層 |
| 1.5 好的開始-創(chuàng)建多狀態(tài)備份 | 2.1 快速修復圖像中的明暗 |
| 2.2 使用自動顏色增強顏色 | 2.3 自動色階的四種計算方式 |
| 2.4 理解直方圖的工作原理 | 2.5 使用曲線調整圖像色調 |
| 2.6 使用可修改曲線任意調整 | 2.7 使用色相飽和度進行調整 |
| 2.8 使用自然飽和度進行調整 | 3.1 使用色彩范圍局部調整 |
| 3.2 蒙版的重復使用和反向 | 3.3 為調節(jié)圖層使用剪切蒙版 |
| 3.5 使用顏色混合帶扣取天空 | 3.6 調整圖像中的陰影和高光 |
| 4.1 使用色調均化銳化圖像 | 4.2 兩種匹配圖像色調的方法 |
| 4.3 改變冷暖色調 – 照片濾鏡 | 4.4 改變冷暖色調 – 漸變映射 |
| 4.5 使用顏色查找統(tǒng)一色調 | 4.6 黑白效果的多方面應用 |
| 5.1 后期調色插件 – Photolooks | 5.2 使用預設并調整組件的參數 |
| 5.3 模塊的添加和優(yōu)先級設置 | 5.4 Photolooks的高級圖像操作 |
| 5.5 理解RGB示波器和修正偏色 | 5.6 記憶色 – 膚色的曝光和調整 |
| 5.7 Subject 組件 – 全局調整 | 5.8 Matte 組件 – 二次局部調整 |
| 5.9 Lens 組件 – 鏡頭顏色調整 | 5.10 Camera 組件 – 電影工具 |
| 5.11 Post 組件 – 最終底片調整 | 5.12 Cosmo – 人物面部磨皮 |
| 5.13 Ranged HSL – 深度修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