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ZStack中國社區成立已經五年了。在2015年,ZStack 0.6版本發布之后,ZStack中國社區就在那段歲月中成立。
ZStack中國社區,是比較早的組織國內云計算愛好者討論ZStack開源技術的社群。社區成員在溝通群中彼此進行行業技術交流,特別是交流ZStack在生產環境的最佳實踐和運維管理經驗。
ZStack中國社區這五年內發展非常迅速,從單個交流群發展到五個分群,從開始30多人發展到近10000人。
借著這個機會,我給大家分享一下ZStack中國社區五年發展歷程。
首批愛好者成立社區
時間回退到2015年,那時候我還在一家從事交通信息化的公司工作,負責行業交通云的規劃和建設。
那時候國內的云計算正在起步發展,國際OpenStack發展正如火如荼,不少大企業大集團在云計算規劃選型時就相中OpenStack。
即便OpenStack安裝、部署和運維有一定門檻和難度,但是其架構靈活、模塊化設計、腳本語言實現等方面優勢,獲得一大批國內云計算愛好者青睞。
另外,在云計算核心組件方面,例如KVM、Ceph 和SDN/NFV等細分項目也發展迅速,在國內形成眾多這方面的技術社群,并且涌現非常多的相關書目。例如,張衛峰編寫的《深度解析SDN》,肖力等人編寫的《深度實踐KVM》,以及我也參與編寫的《Ceph分布式存儲實戰》。
那時候國內云計算企業發展和個人活動,都相當活躍火爆。
就在2015年4月份左右,以一篇《直戳OpenStack痛處?IaaS開源新兵ZStack架構設計全解析》為題的文章,開始在各個云計算社區群瘋狂轉發。
不知道是久旱逢甘露還是天下苦OpenStack久矣,各個云計算社區開始熱烈討論這個新生的IaaS云計算平臺。這些分散的ZStack愛好者,利用手頭上空閑的服務器和PC機,或者在利用虛擬機的環境下,開始下載并按照教程部署體驗ZStack。
當時我也是第一批ZStack愛好者,我用家里的臺式電腦(配置AMD雙核+內存4GB)安裝部署ZStack,除了一些細節以外安裝過程很順利,并且很快就跑出來云計算的“Hello Word”,就是創建第一臺云主機并實現網絡訪問。
那時,大家首次體驗了ZStack產品化的云平臺,感覺耳目一新。
ZStack第一批愛好者就這樣很快形成。
那時候討論火到什么程度?
有一些社區的群主開始提醒這里是OpenStack或者某個技術社區群,意思是相關ZStack的技術話題應該換個地方。
當時就想,既然我們這些ZStack第一批愛好者都有持續討論的想法,為什么我們不能單獨創建一個社區來運營?
在這個想法下,我就召集了其他云計算社區的ZStack愛好者,創建并成立了ZStack中國社區。
ZStack中國社區成立第一句發言,就來自山東濟南的愛好者,非常巧的是他網名叫“Z”。
你是不是瘋了?
他在社區里寫下的第一個留言。
Yes!對于很多早期愛好者來說,ZStack就是一個瘋狂大膽又很精致迷人的技術創新。
就這樣,ZStack第一批愛好者集結在這里,開始做深入研究與學習。
在當時,我依然不知道ZStack創始人張鑫和尤永康他們是誰?他們來自哪里?又有什么樣的未來目標?
后來在某些日子,尤永康也加入到ZStack中國社區。讓尤永康沒想到的是,那時候愛好者成員人數已經達到200多人,并且都是一些不曾認識的國內企業信息系統運維一線的技術人員。
后來創始人張鑫也加入進來,直接面對社區愛好者的二次開發的相關疑問。
ZStack中國社區開始運營發展,并且與ZStack云計算產品發展息息相關。
現在回想一下,大膽的想法往往在后來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好產品要經過社區千錘百煉
ZStack中國社區成立后,隨著《直戳OpenStack痛處?IaaS開源新兵ZStack架構設計全解析》文章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技術愛好者通過搜索的方式加入到社群,社群人數上升非???。
在社區里,越來越多的成員討論如何將ZStack云計算落地,包括落地推薦方案、最佳實踐等。
當時ZStack 0.6版本,已經支持一些云計算場景基本功能。同時,由于企業云計算架構落地的全冗余去單點故障的要求,需要繼續增加一些場景功能。比如,需要支持管理節點高可用方案,支持Ceph RBD分布式存儲等。
創始人張鑫對這些來源于企業一線運維的訴求非常敏感,并且認為這是ZStack走產品化路線需要持續演進的方向。
做好國內的云計算產品,第一個要做到的就是學會聆聽企業一線運維的訴求,用產品化和優質服務去滿足他們的業務場景要求。
ZStack中國社區里充滿熱心的成員,這些成員每天都相當活躍參與討論。
上文所提到的第一批愛好者,都非常踴躍幫助和解答新進來的成員對于實踐與部署的疑問。
社區氛圍和技術經驗,像星星之火一樣傳遞開來。
印象比較深的是,社區里某天來了一位網名“小蘑菇”的廣東高中生,對ZStack研究得比較透徹,甚至開始幫助和支持其他來自企業運維一線的社區成員。
后來這位高中生適逢準備高考,就比較少冒泡互動交流。后面通過其他社區成員的消息,得知考上了北京大學。
“小蘑菇”是比較典型的熱心成員,此外,還有大量云計算從業背景的社區成員對ZStack產品的使用,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技術發展建議。
ZStack云計算在發布的第一天,就開源了當時行業屈指可數的自動化測試系統。
這個自動化測試系統起名為“Woodpecker”,中文意思“啄木鳥”。啄木鳥這動物比較有意思,覓食時候在樹木上進行敲擊,以藏在樹木里昆蟲為餐肴。
而在計算機世界里,蟲子英文單詞“Bug”就是代表信息系統的缺陷或者漏洞。
ZStack自動化測試系統起名“Woodpecker”,就有把“Bug”找出來并且消滅的意思。
Woodpecker自動化測試系統運行起來后,會按照既定的使用者行為模式去測試ZStack源碼庫開發分支代碼,也可以按照隨機組合的行為模式啟動測試。
更多的測試場景組合,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機器時間;而更多的機器或者更多的服務器,可以減少自動化測試的時間。
當時,ZStack中國社區的愛好者有不少是數據中心IDC業務的經營者,自身便是采用ZStack部署運營平臺來進行云資源的售賣。
得知ZStack研發團隊正在緊鑼密鼓的發布下一個版本,有社區愛好者自愿性地提供可以遠程訪問的服務器集群資源,使得Woodpecker自動化測試系統不再是一只鳥在啄木,而是百鳥與蟲子會戰。
這套服務器集群資源加速了ZStack的研發迭代過程,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缺乏硬件的問題。
直到上海云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云軸科技)注冊,ZStack才開始擁有自屬的自動化測試硬件平臺。
共同合作凝聚活力社區
自云軸科技成立后,市場部負責品牌宣傳和推廣活動。ZStack中國社區依然保持其技術愛好者活躍的屬性。
在近幾年的全國巡展活動中,我們所到的每一個城市,都會遇到一些社區成員,他們來自不同行業的信息運維部門。
有相當的一些社區成員認同我們ZStack產品化的理念和優秀的技術實踐,從而成為長期客戶。
也有一些社區成員是企業經營者,成為了我們當地ZStack的渠道合作伙伴,實現了企業經營的價值與獲利。
這是一個正向反饋的過程,正是ZStack中國社區以技術氛圍奠定了運營的基調,才贏得了廣泛的產品認同和合作意向,在后續的發展以及未來的延伸中,云軸科技發展得蒸蒸日上紅紅火火。
記得在2017年的阿里云杭州云棲大會,我們從ZStack中國社區發起邀請,讓他們錄制與ZStack故事的短視頻。
當時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社區成員分享祝福短視頻,有一些作品是采用地方特色的方言錄制,例如上海話、四川話、重慶話、廣東話以及閩南語等。這些熱心的社區成員給ZStack的發展注入了陽光與活力。
自此,每逢有市場重大線上線下的推廣活動,我們都從社區里發起邀請,征集來自全國的社區成員參與現場活動、實踐投稿、短視頻錄制等。
在ZStack五周年紀念活動中,有來自海外研究生陳亞威、來自制造行業研發人員蒲文龍、云計算研發人員黨鵬飛、來自眾諾科技總經理運維老兵王振峰、云計算運維工程師李妹、運維工程師張曉龍、云計算專業學生羅滟和Java運維開發架構師文帥翔,他(她)們共同見證了ZStack中國社區發展過程的點點滴滴,也見證了上海云軸從十幾平米到上千平米的獨立辦公場地的變遷。
當然ZStack也已經從最開始的0.6版本到現在的3.9版本。在未來,ZStack 4.0將會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和更多的功能,期待大家的關注與鼓勵。
小 結
以上就是ZStack中國社區五年發展進程的分享,感恩活躍一線的社區成員、一線的用戶以及一線的客戶,你們都是ZStack未來前進的方向與動力。ZStack五周年,感恩有你。